当每个人的期待都落空,一切都回到生活的本质,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平民,我们深陷生活的泥沼,无法挣脱。
《平民之宴》一书中的母亲由美子和外婆满津枝都满心期待,希望儿子可翔按照她们的期望活着,即便求学途中出了点小意外——可翔辍学打工,但强势能干的外婆和一直强调家教学历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意外,认为可翔打小时工没出息没前途,翔恋爱的对象学历低收入低长相平平,她们想方设法把翔的生活“掰回正道”。
越往后面看情节,其实我的无力感就越强。作为母亲由美子,苦心经营家庭,可两个本该过得不错的儿女,最终没一个过得如意。儿子可翔变得不思进取,女儿可奈恃着长相不赖,一心想嫁给有钱人,以为梦想成真的她却在婚后一年得知老公得了抑郁症,无法继续工作,继续维持光鲜亮丽的生活。晚辈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堪,长辈们又怎能痛快地活着呢?反观那个被可翔母亲和外婆嫌弃得不要不要的“女友”珠绪,从始至终没被可翔的家人接受,原因是没教养没学历没长相没钱,可她最终在翔妈的盛气凌人下许下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诺言:我要考取大学医学部,我要当医生,我要嫁给翔。最后大家猜怎么着?没错,珠绪凭借勤奋和好人品考上了医学部,偏偏这时翔主动提出分手。之前无论外婆母亲怎么规劝,怎么引诱,怎么打击,可翔都死活不肯跟珠绪分手,最终他们的感情败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诅咒”里。
一、基因再强大,我仍是我
我一直不太认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断言,看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持自己的判断。书中的母亲由美子是中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她自身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丈夫也是具有相应背景的人,所以,在她的世界观里,儿子当属同一类人,应当认真读书,考取好的大学,从事体面的工作,迎娶得体的女子。但她忘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见解和选择是可以异己的。对于这一点,在书中的另一位女主宫城珠绪的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出身普通,父母离异,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工作,可翔母亲眼中的“下等人”,最终在翔母的咄咄逼人下发奋图强,考取了医学部,成为与可翔外公一样受人敬仰的医生。看到这里,犹如看完一部勾心斗角的宫廷戏,主角大胜反派,让人心中窃喜,为“下等人”能在“上等人”面前吐气扬眉窃喜,为“下等人”能够通过努力“咸鱼翻身”窃喜,为“上等人”也可能沦为“下等人”窃喜。
世界是流动的,在喧闹的今天,流动的速度更是超乎想象。怎样才能在人流中找到自己并且坚持自我,才是难得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真正渴望成为的自己,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想要成为的样子,更不是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彷徨不安的样子。基因再强大,我仍是我。
二、学会尊重,更要学会接受
成长路上,我们需要长辈的提醒,但我们更乐于执行自己的选择。从小到大,听到最多忠告的莫过于孩子们。“不要早恋”“好好读书”“少吃零食”……中国有句古话: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忧虑和过度干预,激化了本来并不严重的矛盾,也泯灭了难得且难长存的个性。
碰巧最近有名初二的女学生有恋爱迹象,母亲通过查看手机聊天记录确认了女儿恋爱后异常慌张,到处寻求帮助,还说就算辞职不工作也要回家监督儿女,让她早日摆脱恋爱,重回一心一意读书的正常状态。我当时就好想问:恋爱不正常了吗?你的青春期都没有人恋爱的吗?至于这么慌张着急焦虑吗?恋爱了不正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吗?恋爱这么美好的事情,到了父母眼里,居然就成了恶魔歹徒。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形成较理性的世界观,不再事事由父母安排,不再一味对长辈言听计从,这时,请爹妈们学着抑制自己的控制欲,尊重孩子。我们也年轻过,我们也恋爱过,我们更应该要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变化。《平民之宴》中的可翔18岁高中未毕业便辍学打工恋爱,翔母焦躁不安,多次与翔“硬碰硬”,面对面对质,最终落得翔离家出走,想要偷偷结婚的结果,难道这才是父母们想要的结局吗?
控制孩子的人生是一种自私。家长认为安稳一生便足够,也许安稳对孩子是一种扼杀。家长认为高薪是一种认可,也许无意义的高薪对孩子是一种囚禁。父母要学着沟通,学着接受,学着欣赏,因为,再糟糕的路,沿途也有风景。
三、做最好的准备,也要作最坏的打算
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父母们的“叮嘱”“愿望”时时在耳边响起,他们大多希望我们学习成绩优秀、循规蹈矩不逾矩、工作出类拔萃……总之,能够光宗耀祖就对了。一旦孩子们做出了什么“不正常”的出乎家长们意料的事情,一切就像陷入了失控状态,甚至牵连到上一代再上一代的长辈们,就像书中的外婆,知道外孙“出事”了,不惜拿出1000万日元(相当于50万人民币)的“棺材本”想让可翔出国游学,离开“那个女孩”,重新找回“自我”。虽然翔最终离开了珠绪,但真正让他们分离的并不是家人的歇斯底里,他最终也没有像父母亲希望的那样再次进去校园,再次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
其实,孩子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发生的,事情变化总会经历量变才会跃到质变。在此期间,父母如果毫无察觉,那是父母们没有做好准备,既没有做好防止孩子变“坏” 的准备,也没有做好接受孩子变“坏”的打算,这是大部分父母焦虑不安的根由。
此文献给“弑孩”未遂的平民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他们终能成为舒服自在正常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