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学琴至今,算起来已经十多年了。说来惭愧,我认识五线谱的时候都还不识字,四岁认得清黑白线上的所有小蝌蚪,认识Crescendo和Largo,但是直到六岁才会写自己的名字,原因是上学第一天发现班上的小朋友都会写,大中午哭唧唧跑回家一笔一画的学。
后来9岁的时候拿了省第一名,13岁的时候开了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14岁第一次跟乐队合作协奏曲,然后竟然就放下了钢琴投身语数外理化生的怀抱。一直到17岁艺考前夕才重新回归艺术的角逐场。这其中的三年我不以钢琴为专业,甚至搁置良久,但是仍然能感觉到钢琴带给我的远远不止于音乐上的启迪。那时候我意识到,学琴将会是我一生中最最无悔的一件事。直到今天,我无比幸运的以自己钟爱的钢琴维生,但他对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学琴的这些年,不但给了我无数的方法论,甚至还塑造了我的世界观。
一.坚持下去才是做成一件事最简单的方法
按照我六岁才会写自己的名字的这样一种智商,我的学琴之路并不一帆风顺。
有长长的那么三年,每次的钢琴课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我弹巴赫,弹不对音符;我弹肖邦,踩不对踏板;弹普罗科菲耶夫,永远数不对节奏。我的钢琴课不单单对我是一种折磨,对我的老师和我可怜的在一旁记笔记的妈妈也是。大家都说我不是学琴的料,可能也确实不是。
但是我妈妈觉得既然选择了就不可以轻易放弃,于是我挣扎又拧巴的一直学了下去。慢慢的身边一起学琴的小朋友有的就不来上课了,他妈妈说每周来上课太麻烦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再也没来上过课。最初的时候我在学生堆里才质平平,后来慢慢的到了中上游,最后慢慢的开始有一些比赛的收获。
《南征北战》里张军长有一句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啦。放在我的情况下,反过来说更合适。不是我多有天分,而是能坚持下来的太少啦。(当然我还是有努力练琴的)
小学的时候半个班的同学都学钢琴,到了初中少了一些,到了高中一个班里大概只有一两个人会弹琴,到了大学,就会听到不少同学说:“当年放弃钢琴太可惜了,现在都完全不会了,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学”,相信大家身边都有不少这种情况。
后来我发现,考研也好,出国也好,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只要能坚持下去,你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另外一点,钢琴是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大家知道的功夫。每次休息超过两天,之后我就要事倍功半的弥补自己之前的亏空。就像你背了一周单词,好不容易从A进行到了C,休息了几天不复习,下一次翻开书发现又得从abandon重新开始。
这个时候你花了很久复习之前的单词,一边懊恼自己没有毅力,一边怀疑自己的智商,一边还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恶性循环下去,可想而知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打那以后我就发现,坚持,相对于其他方法,其实是达成一个目标最省心省力的方式。就好像一间屋子,每天都顺手打扫一下,和攒了一年才收拾一次,那个工作量比较大可想而知。所以我并不是对自己很狠心要求很严格的女人,也不会因为想要超越什么人就去坚持什么事。我只是一想到暂时的放弃甚至不合理的休息会让自己前功尽弃,会让未来的自己事倍功半并且还要忍受内心的煎熬,就不忍心让自己不坚持。
二.保持清醒比自我感动更重要,你的努力可能只是假象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什么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恋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十多个小时的练琴,恨不得在琴凳上生根。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那段时间的进步并不快,至少可以说是对不起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艺术在被归位下九流的那段时间里,有一个别名叫“捞偏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公认这不是一个你付出多少努力就收获多少回报的行当。
但是哪一行不是呢?包括我自己在内,我见过太多自以为刻苦但是其实在磨洋工的同学了。不分析不总结不思考,甚至不愿意分析一下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的扎进去,希望单纯的努力能有效果。说白了,这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本质上还是在偷懒。
首先,在你选错了方向的时候,你越努力只能把自己埋的越深。这可不是用木心的一句“就算前面是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可以安慰的了的。
另一方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定律。
耶斯基多德森定律:这是一个反映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关系的定律。他认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工作效率随之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容易完成任务。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工作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工作的不利影响。
很明显的,不论是容易,一般或者困难的工作,动机与效率的曲线都是成倒U型的,就是说,并不是你越努力效率越高。这很简单,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当一件事需要你用十二万分的努力和毅力去拼搏的时候,那往往说明你选错了方向和方法。比如我自己深陷在每天十二小时练琴的时候,我大部分的时间并没有高效率,还因此错过了放松自己调整精神的机会,也就意味着我也失去了让自己重振旗鼓重新提高效率的机会。所以看到了吗,有些苦都是自找的。这个时候,分散一些经历让自己调整心态“苦中作乐”,比沉浸在“我很努力”的感动中,效果和效率都会好很多;花一些时间统筹大局分析命脉,更可以事半功倍。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一直坚持就很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