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社群里有位小伙伴说自己买课被坑了:商家过度交付,在宣传时夸大效果,不能提供所承诺的价值。
于是就提问——如何筛选课程,避免被割"韭菜"?
这让我想到自己也曾花钱参加培训,听了不少课,以为系统地学完那些课,就会有很大收获。
结果,我发现还有很多内容没用出去?换成以前,我或许会抱怨:课程不行,被割"韭菜"。
现在,我只想说,这种心态是不对的,是自己的认知有偏差。所以,今天我想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从商家的角度来看:
商家虚假宣传,过度交付,透支的是消费者的信任,而"信任"是课程的生命线,这样做课程一定不能长久。
而你不能阻止商家"自我挖坑",这不是你的影响圈。你唯一能做的,是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事,引以为戒。
比如说:
1 列出一条判断课程的标准:承诺的价值和提供的内容基本一致。
2 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过度交付"的行为,如果有,就改正。
比如: 文案和内容不符,题文不匹配,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
(感谢这次提问,我也从中反思自身问题)
总之,商家怎么做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自己(消费者)这个角度。埋怨商家不能解决问题,除非你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提升学习能力是关键。
学习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盲目报课;
2.课程内容思考,练习得太少;
3.对课程的预期过高。
那么,如何选择付费课程?参考这3个有效学习的原则:
最重要的一点:
1.自我导向,反求诸己。
1)明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
比如,如果你为了熟悉办公软件操作,你可以去买书/课作为辅助,好好练习,把计算机二级考过。
相反,如果你暂时不需要学习"制作短视频",即使有人送这门课给你,你也用不出去,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听。
所以,得带着目标去学习,不是别人推什么课就学什么课。那样容易信息过载,永远为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买单。
2)遇到任何问题多反思自己的原因。
我反思之前那种"抱怨"的念头就很可怕,这反映了一个错误的思维: 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外因。
这种心态就像佛教里的"我执":抱怨,逃避,辩解。反正不是我的错,是他人的错,把自己当受害者。
其实,课程,培训,书籍等都是外因外缘(一种辅助),只有自己才是核心。
没有任何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问题,
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思考和实践。
所以,遇到问题一定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自我反思和改进。
2.强调实践,即学即用。
学了就得多思考,多练习,多应用。
因为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刻意练习,让大脑的神经元发生强关联。
这意味着,没有练习和思考,那些美好的道理、方法都不属于你。
并且,"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条"银河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短期达成。 (帮助建立合理的预期)
比如,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练习,才把课程里的"生命之花"计划模板印在脑袋里,而且仍需要继续完善。
相反,"社群运营"这门课,因为我目前不太需要,笔记里没用到的内容,基本没什么印象。
所以,买课的前提是"用得上",检验效果的标准是"用上了"。
多思考,多练习,多应用,才能慢慢学会。
3.内在驱动,增强意愿。
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比如,像我这样不太喜欢烹饪的人,哪怕请新东方大厨来教我,恐怕也没啥用,还是容易整出"黑暗料理"。
相反,如果是学习我感兴趣的阅读方法,不用催促,我自己也会通过看书,沟通交流,加入社群等方式去研究。
所以,当学习是内在驱动(如: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感到快乐),
而不是外部驱动(如:他人灌输的需求/物质回馈/外部评价)时,学习效果更好。
换句话说,学习时先搞清楚"黄金思维圈"里的最关键的"为什么"(有意愿),你会主动解决"是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整明白了,才能学会。
最后,总结一下,知识付费的3个原则:
1.自我导向,反求诸己。
2.强调实践,即学即用。
3.内在驱动,增强意愿。
当然,不光是知识付费这件事,把范围放大,做任何事都可以参考这3个原则。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请相信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是来成就你的。停止抱怨,多向内求,遵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