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Tina,去年九月刚被派回国来。他们想让孩子学英语,所以选了英语系的国际学校。前一阵子,校长突然写邮件,请Tina和她的先生一起到学校面谈。
他们去了以后才知道,从春节假期之后,她儿子常常被班上另外两个男生欺负,他给他们背书包,打饭,拿东西,如有不满就打他。
让Tina和她先生惊讶和万分自责的是,他们完全没有发现过儿子的异常。
经过非常认真和努力地回忆,她想起来有一次,儿子的颧骨青了一块,他说是自己不小心撞到墙上去的,还有一次孩子的衣服脏了还撕开口子,她以为男孩子一起在地上玩儿蹭的,还责备儿子下次小心。
Tina听着校长说,恨不得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到底不称职到了什么地步?
从儿子出生起,他们就希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快乐的成长。他们读了很多育儿心理,从来没有愤怒责骂或者大声吼叫过孩子,就是为了不让孩子害怕他们,不用担心隐瞒。
她压着怒火与心疼带孩子回家,跟儿子来一场成人式的对话,问他为什么不肯把遭遇告诉妈妈?
原来,儿子转进新学校,英语较弱,所以在班上没有朋友。虽然那两个男孩偶尔会打他,但他们也是他的朋友。所以她的傻儿子认为,这是一种获得友情的方式。友情必须付出才能获得,总好过他没有朋友。
Tina难过极了,她拼命忍着才没有在儿子面前哭出声来,她跟儿子讲友谊的基础是双方平等,绝对不是单方面付出。
幸好他们只有二年级,学校的监管还是比较给力,从寒假开学到被发现,还没有一个月。另外两个孩子的父母,态度严肃配合,很真诚地道歉。可是无论如何,孩子被打已经既成事实,受过伤的心灵,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修复和陪伴。
Tina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听得毛孔悚然。恨不得当场就把思迪抓来,从头看到脚,再问她八百遍:“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时候,表达能力还不行,受了欺负不会说,要特别注意。孩子长大些了,会说话了,就不用担心了,遇到问题肯定会说出来。当然,世界上一定有些不幸的孩子,可是从概率角度上来说,我更担心上了小学,中学之后,会讲话的孩子。
因为,幼儿园期间,孩子的暴力级别低,一般不会造成非常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们的力气越大,重要的是心态和心理也会有不同的发展和扭曲。那些明明会说话的孩子,自发选择不说,把事情藏在心里,才是最可怕的事实。
很多父母把想和孩子成为朋友,挂在嘴上。希望和孩子有朋友式,彼此坦诚和不隐瞒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这仅仅是一头热的想法,有多少孩子,能够把父母作为朋友?
我们都是从儿童的时代过来的,每个人都会记得,遇到问题,我们第一次反应绝对不是告诉父母。
孩子,尤其是开始长大的孩子,开始对父母有所隐瞒,这种心态和初衷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一点一滴,个案梳理,并不仅仅是父母态度和善就可以解决的,非常不容易。
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和朋友是不同的两种角色。如果孩子真的能把父母当成了朋友,那么在他的生命中,谁来给他做父母?
所以不要妄图成为孩子的朋友,在保持父母身份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能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随时保持着对孩子动态的掌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能把遇到的事情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一半了。然而往往声色俱厉的审讯式问话,只适合对付敌我矛盾。
对待亲密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在一个双方都心情愉悦的状况下,不赶时间,轻轻松松,亲亲密密,说说笑笑之间,让孩子把原本抗拒说出的想法说出来。
因为人们在放松聊天的时候,都会讲出一些关于自己的切身细节,有时候这些细节甚至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被忽略的。
对于孩子们的日常,他们的生活细节就是家庭和学校,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妈妈们就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讲述,顺藤摸瓜就某个细节慢慢追问。
听着好像是要去当间谍一样的感觉,事实上,其实很简单,人体对于幸福欢愉和疼痛都有记忆。
只要我们固定下一个时间,重复做一件事情,每次这个时间段开始之前,我们就已经自动调节到频道,进入一种下意识的规律,这就叫做“驯服”,是小王子里面最著名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