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让我说实话吧,我没有读懂这本书。
但是不管读懂与否,把感受和思绪记录下来,以免随着时间的流逝,把你完全忘却。
在拥挤的地铁和匆匆的午饭时间里,我很不负责地把《红与黑》“听”完了。用不负责任来形容,是因为我选择了碎片化时间阅读,而人物的意识流太长,经常会因为碎片切断,导致情节难以持续记住,尤其是当一大段意识流被切成去听时。如果您即将或者以后有因缘阅读,建议不要用听书的方式。
如果爱一个人,与TA的身份无关,可以舍弃名誉,甚至上升为像敬佩上帝一样敬佩TA……如果爱一个人,出于私心而伤害了TA……
故事梗概: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才智过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摘自百度百科)
这本小说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历史相关性,像我对此背景不了解的,就不作深谈,以免引人笑话。我比较能理解的是于连的两段爱情故事,以及他的野心。
爱情故事:德雷纳尔夫人 和 马蒂尔德
于连的初恋是德雷纳尔夫人,书中给人的感觉她是一位温文尔雅而善良纯真的女人。越是纯真,越是容易将自己所有的爱倾尽所有,毫无保留。
从爱情本身来看,我赞同德雷纳尔夫人和于连的爱情很凄美,比马蒂尔德的更是真情,就算于连对她开了一枪,她仍愿意爱他;而后者更多的是互相利用,利益相关,貌似是彼此实现心里的霸占欲罢了。
可是德雷纳尔夫人对其家庭是一种背叛吗?虽然说德雷纳尔先生并非真心实意爱着德雷纳尔夫人,卑鄙庸俗,贪图权利,可是他并没有对夫人有什么暴力或者冷暴力的行为,所以仅仅是从“已婚却背地进行婚外情”的道德层面,个人觉得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但如果,换到现在我们生活的年代,这个推崇自由和个性的年代,德雷纳尔夫人要是是一位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女人,大概会与他的丈夫离婚后,再与于连在一起吧?或者如果一个人敢于背负太多的,纷杂的议论纷纷,大概也会选择眼前的更爱。可是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
或许对错已经没有意义了。眼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才是需要在乎的。
所以到最后于连坐牢时,夫人公开这段恋情,设法解救于连。要爱到一个人到什么深度,才会视他为上帝,由爱变为尊敬。这种爱,我一直无法理解,于连因为夫人的一封信破灭了他的前途,向她开枪!而夫人却毫无恨意,仿佛只要于连爱她,就可以让全世界让路,任凭玫瑰凋谢,绿叶萎靡,海枯石烂,一切都不在意了。
要是换成虚荣心强烈,利益分明的马蒂尔德小姐,于连的这一枪怕是带来血海深仇。然而,并非诋毁她和于连之间复杂跌宕的爱,马蒂尔德也有为于连牺牲之地,只是这份爱读起来太晦涩,不纯净,不利索,不唯美。
她有点儿大小姐的味道,独立意识强一些,所以对于男人,这种气质也许更加吸引,霸占欲更强烈一些,会比较有趣。可是生长在贵族家庭,备受侯爵父亲宠爱的她,利益意识也很明显,对于连的爱,更多的像是证明自己一般,里面渗透着交易的成分。
她初次见于连,仿佛觉得她是"啊,这个男的跟其他男的不一样,好单纯,好不做作"一般,被这种独特吸引,想要得到他。这种爱,是自私的,只是考虑到自己,因为她不像夫人那样会考虑到于连的安全问题,小姐居然让于连明亮月光下爬梯上她的房间,你可以说这很有情趣,挑衅一般,"坏女人我喜欢",可是想没想到,当时的阶级社会,侯爵一家子只会YY"一个打工的竟然如此贸然,如此大胆想偷吃我家宝贝千金?你丫的"。
初尝禁果后,又开始矫情了,觉得于连是"随便一个什么男人",可怜了这位心思细腻的大男人,一听就立马想杀了她。但于连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不斤斤计较,"我不理你就是了,就当我瞎了眼"。这时候这位大小姐又开始如坐针毡了,"居然当我是透明人?不理我?好气但是又好想知道他为什么不撩我了啊?"
马蒂尔德小姐对于连的爱,虽然不像夫人那样带有一点纯真,可能刚开始出于利用或者征服目的,但最后于连坐牢和断头处置后,她还是不离不弃的,从多数人的政治正确方向看,这一点算是可以称赞的。至少,是爱过。
圈子:于连的野心与现实
说到这里,其实于连的两段爱情都不顺利,前一段从情感上说是最幸福的,后一段从现实抱负上说是最称心如意的(只是被德雷纳尔夫人那封举报信害得来了个大转折,也就是结局前的高潮),如意的是于连那颗勃勃的野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位升级,差一点真正进去贵族阶级。
个人认为,正是于连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加上他的权利欲望和心思细腻给他增添了一份邪魅,才会俘虏众多女人的芳心。想象一下,站在你前面有一位小鲜肉,有才有华,脸上还常常挂着忧郁的神情,这个时候难道你不想扑上去?
说到他的遭遇,尽管他才华横溢,因此得到教会和贵族的重用,但仅此是"用人"而已,多出色也好,多有才也罢,那一个圈子的人始终认定他是下等人,从内心里从骨子里还是鄙夷的。看有些评价说这像现代年轻人想要追求梦想,但被现实打败,不被认可,没生来的背景,困难重重,最终落得个身负重伤的下场。
我觉得现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这个社会还是相对公平的,资源比较多,可实现的机会多样化,加上阶级圈子意识没那么浓厚吧,没背景的年轻人通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致富,进入富有层级,获得认可。
倒是像我爸妈那一年代或者更早(我爸妈50年的) ,那时小学没毕业,白手起家出来打拼,变成暴发户的应该挺多,他们一脸自豪地说自己没文化照样赚大钱。但是有钱和素养不是线性相关的吧,那个时候再有钱,但可能对于上流社会或者原本家庭继承下来就是富有家庭或知识分子不一样,眼界,文化涵养和生活质量,都不一样,这个时候还是不怎么会被这个圈子认可。所以,有钱只是物质上相同了,但感性的东西以及长期形成的集体意识很难真正融入或者被接纳的。
纯粹就自己理解而发表的观点,观点愚蠢或者不喜勿喷,欢迎纠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