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以作家萧红的原型故事为基础,创新独特且戏剧化地对萧红的一生进行了阐述,并用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法对其加以修饰。观众可以透过影片之中的萧红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并独立地、全面地理解萧红这一主要人物。
《黄金时代》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文化性。影片开头是萧红的一段自述,画面呈黑白,她面对镜头平静地叙述:“我叫萧红,原名张乃莹……1942年1月22日中午11时病逝于香港红十字会设于圣提士反女校的临时医院,享年31岁。”这样平铺直叙的介绍让观众对萧红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是少有的电影开头——在以往影片中,已逝人物鲜少会在画面中亲自解释,而《黄金时代》的导演许鞍华大胆采用了这种方式。不仅如此,影片还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描绘萧红的一生,影片中演员大量的戏剧舞台式的独白让人眼前一亮,如与萧红同时代的聂绀弩、胡风、蒋锡金、白朗等人,他们从萧红的视角出发,用不同的叙事口吻描述萧红不同时期的故事,从而留给观众足够的空间来自己体会,并更加清晰地认识主角萧红的人物形象与生存状态。作为革命的主要文本,这些左翼文青与起伏跌宕的新中国历史有着直接的关联,和今天的北漂一样,当年的他们从乡村来到城市,以文学介入社会,呼吁个性解放,身体力行地追求恋爱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先锋,具有时代文化特性。
知名设计师黄海为《黄金时代》打造了多版独具匠心的电影海报,在注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美感的同时,也不忘将文化性融入其中。以《黄金时代》美国版海报为例,画面中央主体为一支金色钢笔,萧红的人物剪影被细致地放于笔尖之中,短小精悍且生动形象。可以说,这一图像组合正是萧红人生的映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坚持从女性的视角来解读生命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萧红笔下的文字是她赖以为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她反抗封建压迫的主要武器。此外,海报右上方显目的金色梅花也是萧红不屈的精神写照,电影中似乎总是天气寒冷,环境艰苦,食不果腹的萧红伏案奋笔疾书,不难看出其梅花一般坚定的信念与傲骨。
《黄金时代》一系列的电影海报不仅描述了时代特性,也传承了传统文化,让观众在体验中国民国时期独有的时代气息的同时, 也突出了视觉上的浓墨重彩,如梅花、水墨等均为中国传统元素的代表。可以说,以文化意蕴为根基, 描绘出设想中的意境,或许是每一位海报设计师的目标, 而实现这个目标少不了海报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与言简意赅的表达。设计师黄海以独到的眼光诠释了《黄金时代》电影海报, 使我们有幸体会到海报中的美丽意境,深远悠长的民族精神,以及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透过海报,我们仿佛能看到拥有惊世才华和坎坷一生的萧红,和由黄海一手打造的“黄金时代”意象。
1940年正值中国社会各阶层经历跌宕起伏之变,新思潮和旧观念在时代的舞台上发生猛烈碰撞,然而,社会的巨变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深入人心的旧观念在当时并没有被完全摒弃,因此女性地位缺失的问题依旧比较严重。虽然萧红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原生家庭给她的阴影却是笼罩一生的。迫于生活压力和性格缺陷等问题,以萧红为代表的民国女性作家群体均具有反叛精神,但这是一种不太彻底的反叛,也是在时代烙印下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即便如此,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形态,勇敢地揭露和批判国民弱点,抒写地方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拥有深沉的悲剧意蕴与丰厚的文化内涵。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这一内涵也作为线索始终贯穿于影片情节。电影《黄金时代》结尾处, 导演将视线带回到给予过萧红一生最温暖记忆的自家后花园内, 镜头下祖父牵起小孙女的手,画外音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原文节选:“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在导演许鞍华看来,萧红是向死而生的花,才写得出这样干净清爽、脱离尘俗的句子,这便是萧红的“死亡”之心,并非不觉死之将至,而是安在当下,尽己所能地绽放。
传记电影其实就是一种对人物生命轨迹的再现,以电影《黄金时代》纵观萧红的一路,这是她不断成长、觉悟、抉择的一路。编剧李樯在谈及《黄金时代》时表示:“我宁可被史料压垮,也不愿意杜撰一个自以为是的个人化的自诩的人物形象。我的初衷不是简单地还原一个众所周知的萧红,而是要写人与时代、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重新解构、建构历史和人物。”看完影片后,我认为《黄金时代》确实做到了——3个小时的影片对于观众来说是视觉时长上的挑战,但影片能够采取多重叙事和离间效果来描绘民国时期的文人群像,尤其突出刻画了萧红的人物形象,并留给观众感悟空间,这无疑是电影叙事模式下的一次创新式成功。影片《黄金时代》通过写意性和文化性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一个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和大众所追求的“黄金时代”,影片本身包含的重要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带领观众回忆民国时期的文人底蕴,感悟作家萧红的忐忑生平与追寻自我的新女性形象,更在于提醒观众任何一个“黄金时代”都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去共同追求、共同争取和共同书写,从而敦促观众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省与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