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天,他问我成家的人是否会被迫减少理想色彩?我给了肯定的答复。还加了个前提:现实处境,让我们在生存方面消耗太多。
在《为什么长大》一书中,奈曼说成长本身就可以称作一种理想。而承担责任,无论家庭还是社会的责任,都可以算的上一种走出舒适区的尝试,反倒是有助于我们的成长。那么,我们成家之人,也没活得很惨淡啦。
近日,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的保温杯,引起了青年人对“中年危机”,充满焦虑的讨论热潮。有人引述日本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彼得·潘综合症”(拒绝长大)和“海螺小姐综合征”(害怕上班)是年轻群体中高发的心理疾病。这的确也很适合来描述我们青年一代的现状。既然成长后要遭遇中年危机,要在焦虑中被迫工作。莫不如不成长了。
奈曼提醒我们:成年图景似乎被有意篡改了。沉浸在童话幻梦里的人自然更易于管理。游弋于商品海洋中的人也更容易被转移焦点。我们看似在买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中做了选择,却忽略了税金的使用,法律的变更等事宜里的选择余地。而我们自己因为懒惰本性和爱慕虚荣,不自觉充当了篡改成年图景的共谋者。她引述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中年阶段过后,人们越年长越容易感受快乐,越勇敢,越懂审美。
是不是矫正了成年图景,人们就不会在拒绝长大了?也不见得。真正的问题是,面对实然世界和应然世界的巨大鸿沟,你我如何对待它?选择无视,忘记这种差异,就是彼得·潘。选择放弃应然,通过修炼内心抵抗实然世界的撞击,就是犬儒主义者。选择放弃应然,在实然世界里奋斗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是现实的利己主义者。还有一种选择:“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又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这是康德所呼唤的真正的成年。他说:“成长最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知识。”在看到世界的不合理之处时,要有判断力,更要有做些什么的勇气。
网友总结80后、90后是悲催的一代。没有赶上毕业包分配,没有赶上福利分房,没赶上经济高速增长期,除了童年时候被宠爱,长大以来几乎没得到什么好,诸如此类。虽语带调侃,但也说了不少事实。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是前怕狼后怕虎。往前看,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大;往后看,养老和医疗无法安心;往左右看,父母已老,孩子尚小。喊累叫苦,害怕上班,成了普遍现象。造成累的原因,有些是个体的,有些是社会的。有些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解决,有些则需要改变社会条件。
自由的人,才能造就自由的社会。德行美的人,才能造就公正的社会。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足够成熟,足够有勇气。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独立思考,不断锤炼自己判断力。唯其如此,面对惨淡的生活,冰冷的现实,才不会自欺地闭上眼睛,颓然地自暴自弃。也正是在克服自我惰性,承担社会责任,战胜各类限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长。那时候,我们也将不会在用焦灼的双眼,四处投射自己的不安。保温杯无论在谁的手里端着,也将不会再搅起任何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