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程度:三星半
这本也是著名公众号人写的书,我觉得有些太口语化了,读起来有点水。不过还是有很多的共鸣的,这本书感觉结合了我过去学习体验过的很多东西,包括萨提亚、基础心理学、冥想等身体觉察。这本书几乎前半部分每一章都在引用《当下的力量》,也可以把这本书作为联系灵性、心理、生活的一个途径。书中有很多案例,看着挺好玩的,不会枯燥,联想自己的时候会更有方向,但案例太多也会给我有点水的感觉。不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还是更多通过“走脑”来传递信息的,但这样也会让更多人看得懂。像当下的力量这种直击灵魂的书,觉察灵魂的经验如果太少,可能完全看不懂,就像我去年第一次看一样。
身体的表达
这次在这本书里看到两个案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一个是讲一个人对于参加心理工作坊这件事有心理阻力,但是头脑上又觉得自己想去,没有承认这种不情愿的时候,这种阻力就会通过身体表达出来:生病。因为病了就不用去这件事了,就实现了阻力,虽然代价有点大。第二个例子是催眠大师埃里克森年轻时患病瘫痪,医生说他这辈子站不起来,他不相信。他通过在头脑里一遍遍想一些动作,竟然真的渐渐恢复了。
这两个和身体疾病相关的例子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就体质比较弱,是楼下诊所的常客,运动能力也一直比较差,50米和立定跳远都是班里倒数,从来没有及格过。我大概在身心探索之后,隐隐有一种感觉,体质差这点可能是和我的信念有关的,这个感觉慢慢的从很深的潜意识层面浮出了一点点到意识里。之前也在书里看到过类似的说法,后来觉察增加,加上对身体有了点感觉,我发现比如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我就会隐隐闪过这样的想法:如果病了就不用工作了。这是一个自己的理智并不认可的闪念,我当然也不真的希望自己病,但是觉察到了几次后,我开始隐隐感觉这个想法可能会影响我的健康状况。
为什么要这样?首先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保护机制,并不是说我主动选择的方式。现在回想一下,会发现它带给我很多好处:
1.得到关注,得到关心照顾,得到比平时多的无条件的爱。
2.生病时候外界和自己会对自己放松要求。(写到这里突然鼻子一酸,有些心疼自己,竟然要通过生病来短暂逃离高标准。想要更多爱自己,放过自己)
3.是一个无声的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病了,我不用再去说什么做什么,就会得到一些“赦免”,因为在我生病时候如果再对我提出什么要求,那我是有“正当”理由拒绝并且得到自己内心和“舆论”的理解和支持。这背后是:理直气壮的提出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和他人意图相违背的需求,对我来说是很难的。(比如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向家里要过任何玩具,然后我就真的没有什么玩具,只能去别人家玩小伙伴的玩具)
很多关于生病的记忆涌上来,之前只是感觉身体健康和情绪心理状态很相关,现在好像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身体状态不光是和情绪本身相关,还和内心更深的意图有关。
回想下,我印象中有两个身体不太好的阶段:初中之前,我是诊所常客;大四开始到读研到工作一两年时胃肠不定期崩溃。快毕业刚工作那段时间,我能感觉得到更多是情绪压力。看了这本书,开始让我回想初中之前的体质差,可能有着潜意识里更深的意图。现在想想有点神奇,上初中是个时间上的分水岭,初中后直到现在,我只打过一次点滴,但小学期间,真的是生病去医院非常频繁。难道我就突然变得百毒不侵了吗?
我又想到,我现在对于初中之前的事情是记不太清的,隐隐约约觉得那个时候好像很麻木,没什么感受,生活里也没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东西,好像活着是为了生存,对于自己的需求也是非常非常压抑的。还有,初中时,我离开父母去读书,只有周末能见到。我联想到,在上初中这个时间点,这几方面的变化之间说不定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多了一些流动,于是身体也不那么需要通过生病来表达了,生活也有了些能记住的色彩吗……但这些只是头脑层面的联想,不知道对错,也没办法知道,可能当有了更多的机缘的时候,答案自然会浮现。
流动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管道,他是“上帝的乐器”,并不是他在创作音乐,而是音乐通过他这个管道流淌出来。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管道的通畅。管道通畅了,才会有我向往的那种境界——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这个管道是如何堵塞的呢?解释起来,这会比较复杂,在我目前的理解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堵塞,一个是,感受是有罪的,所以不能让它在身心中流动。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我会把它描述成“流动”,这也是我非常珍视和享受的状态,也是我想去往的方向。不管是内心还是身体,流动起来都会感觉美妙无比。
于是这个读书笔记就这样草草收尾了,哈哈,猝不及防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