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治通鉴》第一卷中,“君”字出现了55次,其中,“君子”一词出现了4次,另外51个君字皆表示“国君”。
在《资治通鉴》第二卷中,“君”字出现了93次,其中,“君子”一词出现了4次,“商君”一词出现了11次,“靖郭君”一词出现了11次,“孟尝君”一词出现了13次,“苏君”一词出现了5次。在苏秦的舍人说服张仪时,称呼苏秦为苏君,还称呼张仪为君。
君到底是多大的官儿?
一、《资治通鉴》中,君是多大的官儿?
公元前346年,“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公元前340年,“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公元前334年,齐国和魏国国君“徐州相王”。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相王”。
“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公元前321年,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
公元前320年,“卫更贬号曰君”。
公元前311年,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
公元前305年,秦宣太后异父弟曰穰侯魏冉,同父弟曰华阳君羋戎;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
公元前298年,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
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
公元前295年,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
公元前284年,燕王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降者无数。“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
由上可以看出,君的地位分为两个阶段:
公元前340年之前,君是指诸侯的国君,是诸侯的专用称呼。
公元前323年之后,君已经逐渐降格为一种拥有食邑的封号。
二、君的含义
1、君字的本义
君,按甲骨文字形,上部是“尹”,以手执笔,表示治理;下部是“口”,表示发号施令。
君,可以表示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文化人;
君,也可以表示治理国家、发号施令的管理者。
2、诸侯的专用称呼
《说文解字》: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尔雅》:帝,君也。
《说文解字》:君,尊也。发号。古文“君”字,象君坐形。
也就是说,皇、帝、王、君都可以表示君王、君主、国君、最高统治者。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天子称王,王是天子的专用称呼,诸侯只好称君,君是诸侯的专用称呼。
在“君臣”一词中,君保留了“最高统治者”的含义。
3、一种有食邑的封号
公元前340年,秦封卫鞅十五邑,号曰商君。这是一种全新的封赏形式。
秦国实施的是郡县制,受封的人只能收取封地内的税赋,不再对封地拥有独立的统治权。
这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情况重演,采取的必要改革。
商君、武信君、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孟尝君、平原君、安阳君、昌国君以及“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都属于这种情况。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再次降低自己的称号到“君”,也是如此。
4、对人的一种尊称
《资治通鉴》: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此处,舍人称张仪为君,是一种尊称,相当于“您”。同样,称呼苏秦为“苏君”,也是一种尊称。
5、君子
君,既可以表示有地位的管理者,也可以表示有学问的人。
子,本意是婴儿,引申为子女;周朝五等爵中,第四等为子爵;殷商王族的姓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君子,本来是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才德出众、品行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