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的诅咒是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的一个人们不理性行为,说的是人们如果过分的去追求一样东西,那么最终的获得人损失是最大,因为当竞争对手多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冲动,过于自负。
现实生活中赢家诅咒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1967年阿拉斯加北湾油田的拍卖中,赢家的出价是9亿美元,而次高的标价是3.7亿美元,照理说赢家的报价和次高的报价应该差不多才对,但是实际却差了两倍。这不是特例,那些荣登央视广告标王的企业,什么孔府宴酒、秦池酒、爱多VCD等等这些所谓的赢家都相继破产。
那为什么会有赢家的诅咒呢?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竞拍者不知标的物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靠主观猜测,其次赢家过于傲慢和自负,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所以往往标的物的实际价值低于赢家自己的估值,造成亏损。
认知这个人类不理性的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举个比较接地气的例子,那些当年校园的校花,追求的人数不胜数,看看如今他们生活的好吗?看看王同学和马同学就知道了。校花门被追求的太多,价值往往被高估了,最终娶走校花的哥们付出一定是最多的,报价一定是最高的,最终过的好不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个赢家的诅咒指导我们在过于火热的情境下,不妨跳出来冷静的思考,重新估值,选择合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