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七则。
1、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回呀!其心能三月不违离于仁了。余人只是每日每月来至于仁就罢了。”
今按: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燃,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学者试反就己心,于其宾主出入违至之间,仔细体会,日循月勉,庶乎进德之几有不能自己之乐矣。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三月”表示相当长的时间。“日月”则指时间的短暂。有的人坚持人生正途一两天,久一点的坚持一两个月,但都无法持久。通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颜渊不一样,他的志向坚定,可以很长时间不违“仁”。
“仁”即人生的正途。人生还有其他的歧路,所谓“歧路亡羊”,歧路太多,就无法找到丢失的羊。这就好比现代信息爆炸,书很多。如果没有仔细挑选,徒然浪费时间事小,吸收到错误的知识或信息,那就不妙了。
学生们有时自己读书,到处听一听消息,然后自己再想一想,会面临各种诱惑与选择机会。反观颜渊,他能掌握人生正途,长期坚持。由此可知,心其实并不可靠。
总之,心与仁不同,心可以做自觉的选择,仁是人之道。因此,心可以选择行仁,也可以选择不行仁。心选择行仁是如此困难,为何人还必须行仁?答案是“人性向善”,除了走上人生正途,我们别无出路。
由本章可知,要让“心”与“仁”结合,需要长期的修炼。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在之前的论语里面,对君子的要求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成为君子,一定要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以德行为自己始终的心之所向。孔子通过观察,评论说只有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当然“三月”是一个大概的数据,表明长久;其他弟子大概也只能做到单日、单月等短暂时间。人生而有私欲,修德进仁,是要和自己的私欲做斗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时的克服容易,但长久的克服私欲,是很困难的。优秀如颜回者,也只是能长久保持,不能做到每时每刻。孔子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就是到了这种将天理仁德深植于内心、须臾不违仁的境界了。
4、弘丹学习心得
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认为颜渊是唯一称得上好学的。这一句话孔子阐述了颜渊和其他人的差别。颜渊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违背于仁;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诱惑,也需要抵御人性的本身的弱点,比如,懒惰,贪婪。想要长时间实践“仁”,是很难的,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慎独能力。
傅佩荣老师认为“仁”即人生正途。短时间内走人生正途是容易的,要长时间坚持走人生正途是困难的。但有时候人生一旦误入歧途,则会一错再错,或者,只是偶然误入歧途,做了不光彩的事,也会影响后面的人生。
从孔子的这段话也可以看出,“仁”是需要实践的,而且是需要一生实践的。所以,【5.7】则,孟武伯请教孔子,他的学生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均回答“不知”。行仁是一辈子的实践,而不是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