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主流内容分享形态:
最近在优化一个内容分享流程,目的是想通过用户的自传播(方式上为主动分享内容),达到促活增长的目的,考核指标主要为分享数据、内容阅读数据、唤醒App数据。数据不甚理想,首先第一步分享数据就低于预期较多,在想着怎么做进一步优化。考虑的同时也顺便总结了一下目前上手过的几种不同类型产品的分享形态,如下。
先说产品形态:
第一、卡片形态直接分享
以猫眼App日签为代表,通过电影、台词、特殊日期元素组成卡片,用户分享的动力来自内容带给用户情绪上触动体验。因此卡片的设计风格需要偏文艺、小清新,与喜欢观影的人群平均性格一致。
猫眼日签组成元素包括一张电影海报+一句电影台词+电影名称+日期组成,分享出去的卡片带有二维码,承载召回用户和拉新的功能,扫描二维码后能够进入电影的详情H5页面浏览电影详细介绍,与App内点击卡片后跳转的页面一致,这应该是出于留住用户时间的考虑而设计。
其他同类型产品还有日历App。
第二、内容生成图片形态分享
即刻App,微博,小红书,天猫,知识星球、网易云音乐分享评论(分享一次5个积分),拼多多,虾米音乐分享评论、虾米音乐分享歌词海报,QQ音乐分享歌词海报等。
1、社区类产品
以即刻App为代表,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内容都能够被组合成生成一张图片分享传播。在即刻App内,内容大概可以二分成官方精选、普通UGC内容,但是用户分享内容的动力是不变的,无非还是内容的价值性、趣味性等,只是说前者在官方加持的基础上分享成本低、后者则被分享的成本较高。
知识星球则和即刻不同,知识星球的调性是生产、传播干货内容,用户分布主要为:A精英用户(有优秀内容输出能力)、B高质量互动用户(和A接近,表达欲较低)、C普通用户(无优秀内容输出能力,参与互动,主要传播者)、D围观用户(互动、活跃频率低,间歇性传播者),用户分享的动力主要来自对内容的认可度,与AB的生产力强相关。
小红书本质是个导购助手,通过高品质的内容分享购物体验和推荐物品,因此用户分享时的心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自己用了,确实不错,分享推荐给朋友;自己看见了,还没有用过,但是看起来很不错,分享推荐给朋友或一起种草。分享行为本质是一种二次导购行为,因此分享的动力来自个人朋友圈小kol形象建立、明星同款追随等。
2、互娱类产品
以音乐类App为代表。虾米音乐分享评论,虾米音乐分享歌词海报,QQ音乐分享歌词海报等,网易云音乐分享评论(分享一次5个积分)。前四者,用户分享的动力有个人兴趣、DIY制作满足感、歌曲评论情绪体验。而最后一个,用户分享的动力还包括账号升级成长方面的加成(分享赚积分),这里要和用户体系的设计结合。
3、电商类产品
以拼多多、淘宝、天猫为代表,主要还是推荐和导购,拼多多在微信场景下导流到自己小程序,和自家业务场景紧密结合。天猫、淘宝则是来自平台竞争限制。
第三、打卡、做任务形态
以学习类、自我成长类工具,例如keep、扇贝等为代表。
keep,运动完成之后能够对运动记录生成图片进行分享,分享动力来自个人形象建立、打卡;
扇贝,打卡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激励;
第四、DIY产品
主要以卡片日记App、平行世界App,有道云笔记App、锤子便签App等为代表,用户自己在App内创造内容之后,生成图片进行分享,分享动力来自个人表达欲。
第五、社交类App个人主页生成卡片分享
Snapchat等,拉新流程,不多说。
第六、拉新返利
支付宝分享拉新返利、极客时间(裂变返现激励分享),简单来说就是和用户进行利益互换,用户分享的动力来自返利的激励。
综上所述,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分享的诉求主要是:1、传播内容;2、拉新;
从用户角度来看,用户愿意分享的内容要满足:1、得到利益(返现);2、帮助用户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朋友圈kol建立);3、内容有价值性、趣味性、谈资;4、实现个人成长。
对于内容型产品,因此要做好分享流程,更多是从内容本身来考虑,内容的设计背后体现的是对用户分享动机的把握程度。思考清楚:1、内容本身的定位是什么?2、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是重分享还是分享传播之后拉新促活?鼓励分享传播还是鼓励拉新促活?
如果内容的定位没有想清楚,那么出来的产品也是不伦不类的。例如:
如果内容的定位是“老板/运营/或者别人要做”,那么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如果有多个人,那就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果内容的定位是“竞品做了,我们也要做”,那就直接copy竞品,功能照搬,内容照抄;
如果内容的定位是“数据好看”,提高分享、PV、UV等数据,那么就怎么拉量怎么做;
如果内容名的定位是“用户留存”,那可能会去思考真正对用户产生的价值点的东西是什么?
仅产品的角度看,只能提供高效率的分享流程和更多的分发场景,优化空间有限。
*更多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瑶山坡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