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写思想汇报的笔不停挥舞,突然脑海里冒出一句调侃:为什么不能用表情包来写思想汇报?这样方便简洁,还能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对这一句调侃进行深入的挖掘,我发现这可能是由于当今时代剧变,新生事物和传统事物在自己身上共存的缘故。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这一代身上承接着从父辈他们那里传承下来的守旧传统;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又受到互联网新生事物的冲击,不断的吸收着各种新兴的思潮。两种相反的事物存在自己的身上,偶尔会碰撞出火花。
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思想逐步被“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想替代。这一点,在商业上有所体现(《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在人生理念上也有人逐步发掘(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是最好的时代。不知道何时起,超市里开始出现一系列包装精美的食品,吸引着顾客的眼球,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倒逼下开始考虑如何千方百计地留下顾客(客户、用户)。而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连接器,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将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一起,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挖掘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每一种产品、思想都能找到对它感兴趣的人(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互联网就像是一个资源整合器,几乎消除了相隔两地的人、物、信息之间的距离。
这又是最坏的时代。此刻正是时代转换的过渡时期,在新旧事物的转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时代的阵痛会影响到一些无法紧跟潮流的人,因而一些嗅觉敏锐、有野心的人会心生焦虑,担心自己被时代的洪流吞没。社会也呈现出一股着急(我不用急功近利,因为我没有看到,可能是在学校的原因)的气息,很多人都想借这一股风一飞冲天(实现弯道超车)。
对于现在的这种状况,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多样化的社会能够更好的实现人的自我成长,而这样的社会也会更健康、更有趣一些。因而,对于一些的确想要分时代带来的一杯羹的人,我是万分钦佩的,因为他们有勇气、有魄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对追随者,我有一个想法,必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缓一缓,问一问自己这真的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吗?还是只是被时代的潮流推着走? 不过,跟随潮流未必不是好事,但是我更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外,在这样一个新旧转换的时代,要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呢?共情或者说相互理解以及相互合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弗朗斯·德瓦尔《共情时代》)。
对于传统守旧者,我觉得要打开自己的思想牢笼,不做埋头的鸵鸟,更不要与趋势为敌。传统者在接受新兴思想的要保持自己原有思想的精华部分。创新有很多种,一种是创造全新的事物,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还有一种创新是建立在已有资源上的模式创新(《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我认为它是对已有资源配置的结构优化,是建立在传统事物上的。因而,传统守旧者大可不必害怕会被时代洪流吞没,相反,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再与新兴事物的有机结合,便能够顺利实现转型。
对于时代的弄潮儿,我万分钦佩。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敏捷的头脑,迅速发现趋势所在、果断出击,引领社会变革。对于这一群人,我脑力范围有所不及,只能给一些粗浅看法。我认为创新者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是需要建立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反馈情况,逐步改变自己现的应对模式,在试错中不断进步,最终使自己的创造趋于完善。此外,还有一点,传统智慧中遗留下的一些东西,比如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在创造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否则所谓的创新可能会误入歧途。
以在线教育为例,传统的教育者可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育资源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依托相应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创新者创立自己的教育平台;而创新者们则利用自己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将散布在各地的教育资源连接到一起,实现资源高高效地配置。
在传统者和弄潮儿中间还有一类人,他们是传统与创新的过渡者,他们是时代转换的见证者,他们承前启后,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在这类人身上,包含着传统与创新两种思想,因而他们的优势在于自身对传统和创新都有很好的理解,能够更迅速地实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接(我不确定这个观点有多少道理,根据自己的观察,现在大部分的85后和95后可能已经出现鸿沟)。而不被这两种共存于身的思想撕裂,善于平衡的人能够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