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一个12岁小男孩离家出走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这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就住在我家附近,虽然经过20小时左右孩子终于找到了。但是这件事反应的现在普遍存在的家长和孩子的矛盾问题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这个孩子基于什么原因、需要多大勇气、克服怎样的恐惧,才能放弃家的温馨港湾,去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黑夜呢?
孩子离家出走,是对家的不认可,对爱的迷茫。孩子不能确定父母是不是爱他,在家中他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他选择了逃离家门。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教育部曾经通过数百离家出走案例进行分析,不当的亲子关系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和大家就不当亲子关系造成的原因,探讨一下,我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否定型”教养方式,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牧师的儿子突然离家出走。他理解不了,就去请教一位老牧师。
老牧师问他:“你是不是经常诅咒你的孩子?”
年轻牧师特别疑惑,“为什么说我诅咒?我怎么会诅咒自己的孩子?”
老牧师说,“所谓诅咒,就是一味地否定甚至奚落。你刚才和我说了很久,一直在说你的儿子不爱干家务,不爱写作业,不爱听你讲大道理,难道不能说明你诅咒了儿子很久了吗?”
年轻牧师这才明白,原来否定也是一种诅咒,他承认:“是的,我诅咒他很久了。”
“所以,你诅咒了他这么久,他离开你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
这才让年轻牧师恍然大悟。于是他一直等着儿子打来电话。当儿子想家了突然打来电话时,年轻牧师并没有像以前一样上来就责骂儿子为什么离家出走,而是告诉儿子自己十分想他。就这样,饿了几天的儿子在电话另一头感慨:“爸爸,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第一次从你说的话里感受到你是爱我的”,并最终选择自己回了家,父子团聚。
年轻的牧师,在没有人提醒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否定的表达是对孩子的诅咒。他只是在无意识的表达自己,不过他表达的都是孩子的缺点,他一直在否定孩子。在老牧师的提醒下,他意识到,他以前的语言对孩子是一种否定,一种诅咒。当他有意识的改变方式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表达对孩子的爱时,孩子也接收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并选择了回家。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您的父母一直否定您,您是什么感受呢?您希望父母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与您沟通呢?
二是“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什么都要管,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
比如说,学习方面。关于学习,有这样一句话,不谈学习,母慈子孝,谈学习,鸡飞狗跳。这是我们部分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的现状。我想问一下家长,学习是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那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为什么参与进来呢?不管不行啊!真不写啊!但是家长对孩子作业的过分干预,将写作业作为对孩子奖励、惩罚、交换等等的筹码,会对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作业是家长的事情,因为家长比孩子更着急作业。孩子不再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自己作为学生的义务和责任,而是与家长较量的方式和工具。越管孩子越没有自主性,自律性。
再举个例子:孩子出去玩,特别晚回了家。家长在家里面担心害怕,电话都打爆了,等待的过程中浮想联翩。孩子终于回来了,家长也终于找到了宣泄的缺口,唠叨、埋怨甚至责骂........。而其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孩子与父母的对抗、也可能是孩子对父母变味关心的漠视。家长如果长此以往,孩子和家长的矛盾就会越积越深,甚至难以调和。
那有些家长会说,那我就任其自由,不管了?当然不能不管,但要换一种方式来管。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将孩子当成同等地位的成年人平等对待,有事多商量、少命令;在有原则的掌控大局的条件下,多让孩子自己做主,给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并承受自己做主经历以后的结果,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结果,无论是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家长的经验是家长的经验,我们不能替代孩子成长,他的路需要他自己面对,自己走。
三是“攀比心”教养方式。家长的攀比心重,将孩子作为相互攀比的筹码。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希望孩子弥补自身无法实现的缺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然而然的,家长把这份期望和责任都放在孩子的肩上。家长未曾拥有的,我的孩子要有;别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更要有。家长生怕孩子落后于别人,孩子疲于奔命,不过结果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一位初一的男孩曾经告诉我他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父母经常会因为学习的事情批评指责我,隔壁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一旦我成绩下降,更是唠叨起来没完没了,他们说的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有一次,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爸爸竟然说我让他感到丢人,让我滚出这个家门!我最受伤的就是他们竟然为了所谓面子赶我出门,作为他们的儿子还不如他们的面子重要,我都恨死他们了,为了报复他们,我狠心甩门而去。可是,当我走到楼下的时候,我心里其实并不想离开家的,于是,我就在楼下转了几圈,等着他们下来找我。”
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请,可是很多父母爱孩子的同时附带了太多功利思想,给我争面子就高兴,给我丢面子就指责中伤。甚至给孩子的错觉,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们的面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孩子的禀赋天性有太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擅长和兴趣都不一样。世界上连两片安全相同的叶子都没有,更何况人呢。当然并不排除琴棋书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不过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我们家长需要用智慧的眼睛,看到孩子的专长,引领孩子,鼓励孩子,发展专长。古话讲,“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以上和大家探讨的,是我认为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既然矛盾出现了,那么如何调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呢?让我们再次回到12岁男孩离家出走这件事上。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自己儿子曾经的影子,以前与孩子相处也经常闹矛盾,孩子也多次出现过类似离家出走的状态,庆幸孩子最终没有走成。但是自己当时针对孩子的冷言与对峙,让孩子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后怕、内疚和后悔。不过现在我更感谢我的孩子,他是我的天使,是他让我看到了我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让我走上了自我成长的道路,看到了是我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庆幸的是重新调整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在一点点的找寻到和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那就是——真爱。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把最好的给予自己的孩子, 不过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孩子能够接收到吗?我们表达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吗?在传统的观念里,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大部分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吃好的,穿好的,甚至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全部的自己认为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过这份爱让我感受是家长在用爱绑架孩子,家长的爱需要孩子用学习成绩来交换。而孩子呢?他需要怎样的爱呢?和我的孩子曾经交流过这个问题,当时孩子的表达是,无论我在外面遇到任何情况,在我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能够和我站在一起,做我坚强的后盾支持,告诉我,别担心,爸爸妈妈一直在!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了,他希望父母采取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再了解事情的原委,给予孩子引领,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甚至责骂,殴打孩子。
会爱才是爱,不会爱是伤害。心理学上有一条黄金法则,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我那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用笔写下来,我希望孩子怎么对待我,我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比如我希望别人认可我,夸奖我;希望他人尊重我,不要忽略我。希望他人信任我,不要怀疑我,希望他人理解我,而不是指责我,等等等等,那就把这些你想孩子给予你的,给予自己的孩子。坚持下去,你也会收到孩子的认可,尊重,信任,理解。
记得老师分享的一句话,当孩子满身淤泥的出现在你面前时,请停一停。你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无论什么情况,告诉孩子你在,我都爱你,和他在一起,还是用抱怨,指责,批评等等表达对孩子的看法,评判呢?在家长眼中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实际上越是孩子需要爱的时候。
真爱是什么?真爱是尊重、认可、信任、包容、接纳、理解。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