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马股的回调,本月股市和南京的气温一样渐渐有了冷意。由于上月住院支出的账单本月兑现,加上股市的微凉,本月个人总资产环比增长-0.73%,年度财富自由度(总资产与主动收入之比)降为89.67%,2018年4月工作以来的总财富自由度降为87.53%。
本月主账户收益-1.41%,其中包括了三个转债的打新收益。年初以来的主账户收益率40.54%,支付宝账户收益率为11.13%。
本月股票交易情况如下:
清仓场内中证500基金,加仓格力电器,格力升为第二大重仓;
三个转债浦发、华夏和北方上市后相继卖出,陆续加仓地产股(万科保利金地),万科升为第四大重仓;
清仓上汽,加仓中国平安,平安升为第一大重仓。
截至月底,前三大持仓平安、格力、东阿阿胶合计占比66.57%,房地产(万宝金)股占比13.36%,银行股(招商兴业)占比7.19%。持股市值占总资产比例为62.90%。另有场内场外基金约占总资产的30%。
本月比较重要的调整是清仓了上汽,去年11月买入,持有一年,算上分红亏损一个多点,还是挺感慨的。因为买入时的我还未形成现在的投资体系,当时买入理是觉得上汽股息率高,行业龙头,但对行业本身未做深入研究,刚好赶上国内汽车销量已开始下滑的大周期。按理当今年自己的投资体系慢慢建立起来后,这股就应该卖了,然而一直没下决心,觉得PB已接近1了,下跌空间有限,毕竟龙头,万一卖了又大涨呢,另外也因为想着持有一年免分红税,明知作决策不应盯着成本,或贪小利,但还是难以克服人性。刚好月末平安一直在跌,终于下定决心卖出上汽,加仓了平安。或许未来上汽会回暖甚至大涨,但毕竟对汽车行业了解不多,而且对其核心竞争力现在都说不清楚,加上本身周期股,不是现在的我能把握的,还是应坚持自己的理念,将其清仓出局。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指数基金定投是否比自己买个股的更好,因为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优秀伟大的公司也就几十家而已,为什么不自己直接买这些优秀的公司而是去买指数基金呢?而且指数基金,尤其是宽基指数,无论是上证50还是中证500,其成分股有很多公司因为所处行业或商业模式,本身是不在自己投资体系的观察范围内的,或者说不是自己可以看懂的生意,凭什么想靠它来赚钱呢。所以本月开始不再对a股的宽基指数感兴趣,场内外的指数基金投资以后将只以高科技行业这种个股我难以把握以及港美股这些我无法直接投资的市场相关的指数基金为主。
本月也调动了自己最后一笔流动资金进行加仓,使我的股票市值第一次达到六位数。目前手头只有小几千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算上指数基金的话也接近满仓状态了。上一次进入这种状态还是今年1月份的时候,不过那时的总资产还不及现在的股票市值。
虽然现金流看起来有点紧张,但我还是比较有安全感的。一是在自己的投资体系慢慢建立起来后,逐渐将手中持有的股票换成了自己能看懂的确定性强的,并打算长期持有;二是因为我消费支出全用花呗和信用卡,当月的支出下月兑现,因此每月发工资后我的下月支出就是确定的,拿到工资后也便于根据信用账单数额和市场环境进行加仓而完全不担心因突发大额消费导致现金流断裂;三是我给自己和家人配置了商业保险,而且买的健康险也都有垫付功能,可以避免因为重大疾病需要用钱而卖出金融资产。
正因为有以上三点,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加仓,哪怕加完继续跌,哪怕冬日漫长。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要在股市中赚钱必须逆人性,冬天不播种,夏天怎会有收获?或许,让我这样兴奋地紧裤腰带加仓的机会不多了;当然也可能会很多,若如是,那就在一次次寒冬的兴奋中积累廉价筹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