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荐书的地方太多了。软件有“得到”,“樊登读书”、“有书共读”,当当读书、Kindle,等等,都在以各种方式,与你一起读书,陪你读书,或者让你在它那里读书,或者向你推荐好书。
可偏偏,我对书的抵抗力太差了。我自己也搞不懂我购买一本书的决策机制是怎样的,反正,翻开一本书,看到里面有一两句话打动了我,就会决定买。或者它的排版很新奇,买!它的封面很新奇,买!我很早以前看过,很喜欢,这次出新版本了,买!原来读过中文译本,现在发现了原版,买!原来是那个出版社出版的,现在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买!就这样,买买买,书橱里、床头边、书桌上、茶几上,每一个包里,车上、餐厅……目之所及,都是书。
回过头来想想,买书这习惯,还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小时候,春节期间,爷爷老爷姥姥会发一些压岁钱,不多,一般几毛钱,最多有没有成块的都忘记了。只记得,那时候有了钱,就与弟弟们一起去集市上,先到小人书市场去转一转。那时候的小人书市场,并不是卖书的,而是把小人书一本本地展示,吸引儿童、少年过来翻看,看一本几分钱。那时候,凭证手里的几毛钱,各种看。
后来读到初中,经常去城里的书店,站在新华书店的柜台边,看着柜台里面的书籍封面,一本本地看过去。直到从心里挑选出最中意的那本,怯生生地跟服务员要求拿过来看一看。那时候的服务员可是少有的好职业,经常在柜台里面织着毛衣,聊着天,一副很悠闲的样子。你要求服务员拿书过来给你看,是需要好好战胜自己,好好鼓起勇气的。拿第一本的时候,服务员态度一般还看不大出来好坏,但是如果拿第一本之后,不买,再看第二本,服务员就会有些不高兴了。如果第二本再不买,要求看第三本的话,一般服务员就会说:“买不买?不买就算完!”很多时候,会赶在服务员不高兴之前赶快买一本了事。
家里长辈对我手里拿钱也比较放心,知道我拿着钱,一般都是买书。那时候好久才去一次城里,好久才买一本书。买回来就一口气看完,看完之后,为了看别人的书,就拿自己的与别人交换着看。往往是借给别人的,一般都回不来了,自己倒还好好保存着,然后依依不舍地还给别人。
再到后来读大学,学校的书店里,经常进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看到好的就爱不释手。往往就用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买了下来。直到现在,还保存有不少那时候买来的书籍。
后来做了律师,一个全新的职业,继续了解这个职业的种种,就在本地城市里、出差外地的城市里,看到与律师职业有关的书籍就买了回来。这样的书籍有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过时,会不适用。其中一部分看看实在没用了,只好卖了废纸。
我买书是很杂的,律师职业类、法律类、商业类、哲学、历史、人类学、小说、诗集、传记……书买的多了,以致于家里的书橱上根本就放不下。最近的这次搬家,各种书籍装了大大小小90多个纸箱。
最近几年,看律师职业的书籍少了,法律的参考书也只要是为事务所买。慢慢偏向了律师营销、商业营销、新思维、历史、哲学等。
现在买书很方便,当当、亚马逊、淘宝、京东,很多都是可以买书的。况且这些软件都很智能,你买了一本某个类别的,它会给你推荐同类的,它会筛选出别的买家同时都卖了什么,推送给你作参考。对于这种推荐,往往会中招。在这些平台买的书,还送得特别快,往往你今天下单,说不定第二天就送到了。我们所里的小伙伴们经常会下楼去帮我拿快递,一般都会是书。
有人曾经到我家,看到我家书橱里、书桌上到处都是书。几面墙上满满的都是书,就问我:“你买了这么多书都看完了吗?”我实事求是地承认,没有。确实没有看完。然后他说,“那你买了有什么用?”
后来我专门思考了这个问题,想来看到一本书,被它的任何一点打动,或者封面、或者腰封上的哪一句话,或者看这本书的简介时,被打动,或者看目录、看书摘时被打动,我拥有它就已经值了。
把它买回来,再翻阅它几下子,读上几页或者几章,有的甚至要细细研读,然后放到我的书桌旁、书橱上、枕头旁,有空就再翻一翻,这已经是意外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