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接触过即兴表演,而且是用英文的那种。
我这么自认为内敛的人,居然在improv show的课上被老师叫做add-on queen(果然是奠定了女王范的基调)。
Improv show类似话剧,分段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干脆是一系列独立的场景短剧组成。道具很少或者基本不用,主要用语言进行描述或身体语言比划来告诉观众现在发生的情景,所以表演的时候基本靠丰富的想象力。
接触的起因是有年夏天去藤校学习,其中一门课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开门见山,语言等级分班的话咱们班水平比较高,所以我们要练习六周的即兴表演,之后结课的时候要当众表演。
表演?!还是即兴的?!还是最后要上台露脸的那种?!然后还是即兴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看着其他几个小伙伴,果然不负所望,大家都是一个表情,看来这点外国同学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课老师基本把时间只花在了一件事上,就是怂恿大家上台。上台做点儿什么,无论什么都好,比如假装切菜,或者是坐着读书,走来走去等人,总之就是上台,然后做点儿什么。
没有人愿意上去,总觉得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思路就上去,多傻呀,而且说实在的,谁都没看过improv show,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演,心里没谱。老师也不肯多解释到底应该怎么演,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作为铺垫,只是说,先上台,上台就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了。
僵持了半天,我都替老师尴尬,就硬着头皮上台了。老师很满意,开始撺掇第二个人上台,第二个人上台之后,总得说点儿什么吧,两个人进行了一些“哎你在看什么书啊” “我也在看这本书” 之类这种没话找话。但好歹,这一个场景算是完成了。经历几次之后,大家都放开了一些,能主动表演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场景,比如打电话,做头发,试衣间,公共洗手间发生的故事。
所以improv show学到的第一课,先做了再说,做了就知道了,比任何恐惧和不靠谱的想象都来得直接,更早进入状态。Do something first.
Improv show中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无论队友说了什么,你都只能接yes, and...(“对,然后呢...”)。比如说你自认为是在散步,小伙伴上来打招呼,“哟,您在遛狗呢”,你不能说“不,我没养狗”,而是只能接着话茬说,“对啊,你看我养的这萨摩可爱不?”
类似的是,一个人已经构建了的语言事实或是物体存在,其他人要予以承认。比如一个人最开始就描述或是表演出来,房间的中间有个镜子,地上有块香蕉皮,那第二个人上台就要尊重这种事实,经过镜子的时候照一下,踩到香蕉皮的时候会摔跤。
在达成永远承认对方的正确性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合作效率很高,没有互相推搡,保持开放式的心态,把故事无限地接下去。Yes, and... 的开放式心态,是学到的第二课。
其实这一点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也许你心里预设了一个场景,希望照着那样演下去,但你永远无法预测别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哪怕有了一定默契,任意一句话就能推翻之前既定的脚本。
这种感觉和预设的不一样,很多时候会本能地说no,明明是坐在公园长椅上看书,队友却上来就当成在公共厕所互敲隔板,会觉得表演场面失控,但如何迅速反应和适应这种失控,需要练习。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和自己说no的本能对抗,试着不去想象接下来的场景是什么样的,而是绞尽脑汁为队友讲述/表演的故事添油加醋,找理由justify发生的这一切,无条件支持队友。
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一美女在不停地试衣服,时不时地问她老公,“这个好喜欢,买不买?”男生霸气地回答买。“那这件呢,这件好贵啊买了我们就要破产了。”男生照旧回答买。“天哪,这件太漂亮了,这件买了我们就得抵押房子了。”男生还是表示买。
这个时候故事就难以继续了,另外一个台下的同学灵机一动上台站到边上,打了电话给这个男生,“先生,我是您的律师,您之前委托我们起草的离婚协议书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这一切都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这一幕结束。这种称之为add-on,我正是因为总充当这种角色解围,被老师叫做add-on queen。
找理由justify,学会支持别人,这是学到的第三课。
其实六周将近30来次课,我们每天都在练习表演,发生过无数好玩的段子和神add-on(神补刀),很可惜大部分都忘记了,最终记得的除了以上几条基础规则,还有那次老师带我们去纽约看了场真正的improv show回来,大半夜几个人在火车上兴奋地讨论,老师缓缓总结的:
“永远不要给自己预设很多条条框框,六周前,你们之间没人相信你们几个人能撑起一场英文的improv show。你,”他指着我说,“你觉得你是个内敛的人,适合做幕后,但被逼着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也能很投入,还很擅长add-on。”
确实是,在第一节课听到课的内容的时候觉得很头大,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那个夏天所有的记忆都褪色了,这一段在时光里却愈发熠熠生辉,我总是能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想起那些关于improv show的规则,比如团队之间的协作赢得别人信任,比如对老板说"yes, and..."然后再想有没有一些聪明的方法,比如挑战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每次都从不同角度一层又一层地加深领悟。
今天想起写这个故事,是因为无意中看到一本书的目录里,有个小标题是“连续7年被花式说“不”,会产生什么后果?” 其实也许这个标题不是讲关于no的故事,但是我却莫名想到了“yes, and...”
我记得进入这家公司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有没有过克服困难最后成功的例子,我就手舞足蹈地和他讲起当年的improv show,似乎在一堆组织活动还有实习经历的例子中,这个故事更加打动他。
所以,这段经历真的是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庆幸有过这样一段特别棒的人生体验,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文末:
1. 先做了再说,做了就知道了。Do something first.
2. Yes, and... 的开放式心态
3. 找理由justify,学会支持别人
4. 永远不要给自己预设很多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