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3年前,在广州购书中心的哲学书区,我知道了邓晓芒教授。书架上康德相关的书,很多有邓晓芒的名字。除了译本外,最让我惊叹的时,还有“句读”本。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买了这些康德的书,因为在我当时的读书清单中,并没有康德。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三大批判,每次刚翻书,就放弃了,太难。我每换一次电脑,都会下载一批电子书,康德的三大批判必定在此之列。后来智能手机流行了,每次换手机,我必定同样会下载康德的书。似乎,我下载到我的电脑、手机中了,我就拥有了一样,这真是一个陋习。后来,我就暂停了读康德的尝试。我想或许有个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可以畅读康德,我甚至想象那时的情景应该是挑灯畅读、一气呵成、汗流浃背。
后来,我接触到了牟宗三的书。牟先生很喜欢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做比较,特别是和康德哲学比较。我很欣赏这种方式,我认为中国哲学要发展,要走出去,必定得和西方哲学交流。在读牟先生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我应该读读康德。
2017年,在网易功课中,我偶然看到了张汝伦教授的康德哲学课。我一口气听完,终于对康德哲学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包括康德哲学提出的几个问题、理性与怀疑论的背景、十二范畴、道德哲学等等。后来,觉得不过瘾,再听了一遍。第二遍的映像要深很多,因为有了一些共鸣。特别是道德哲学的先天性这一块,非常符合我自己的认识,即:道德的最后来源一定不是理性,而是上帝,而这个上帝只不过是自己。即,对自己的毫无理由的相信。
听张教授的课之后,很想再找几个老师的公开课听听,但并没有找到。直到前几天,在喜马拉雅中,看到了武汉大学的“西方哲学史”课,其中有专门的康德专题,是邓晓芒老师讲的。我如获至宝,一口气听了10多集。
邓教授讲课没有张教授讲课那么气势磅礴,但更平实。也可能是听张教授课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听邓教授的课就稍微轻松一些。我想,这一次,我会通读一次康德。因此,我在当当上买了一套《康德三大批判》。
说到当当,不得不走题一下。最近当当卖给海航集团了,我非常感慨。我很欣赏马云、刘强东的拓展精神,并以此为学习榜样。但我也能够理解并敬重李国庆、俞渝夫妇。做企业家的道德与做其他身份人的道德并不是完全重叠的,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冲突得厉害。我想,李国庆夫妇的选择,一定是基于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来作出,我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