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的家才是真正爱的港湾,如果常年稀缺,谁来安慰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
七月酷暑来临,隔壁家来了两个小男孩,从老家过来和父母团圆过暑假,见到父母的那刻满脸的欣喜和幸福油然,看到他们不经想起我的童年回忆,也和他们一样期待暑假,可以来上海和父母团圆。
五岁那年,妈妈和我说要外出务工,叫我跟着大姨一起生活,等过年买好吃的回来,然后我懵懂无知的哇啦大哭起来,记忆中的那个画面真的很残忍,从此我踏上了留守儿童的生活。
六岁的暑假妈妈回来带我去了上海,坐在车上我东张西望好奇的目光看着,内心无比激动。但是大半年没见到父母,内心是有距离感的,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亲近,甚至有点害怕紧张,好在被留守的年龄还是不小,能辨认出自己的父母,很多和我一样留在家里的小孩,年龄更小,长期没见到父母都不认识他们,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就直呼爸爸妈妈,这真的是世态的悲凉,生活所迫的无奈。
后来爸爸条件好点,又生了弟弟妹妹,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妈妈也不上班了开始带他们,而我早已习惯了独自在家乡的感觉,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每年和父母一起的日子不超过四个月,每次接通电话除了问句身体好吗就是有没有钱?那些关于青春的叛逆和成长的过程,唯有独自磨练与承受。
记得那会看到学校有同学的妈妈来接送,然后我也好期待突然有一天教室门外出现妈妈的身影,我们犹如姐妹般手牵手一起走回家的路。可是这样的场面从未实现,后来高中毕业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去上海,不再和他们分开。
如我所愿我高中毕业就到上海,还念了几年书又在上海工作,和父母一起将近十年都没分开,我开始变得眷恋和依赖,希望永远不要分开,来弥补童年的缺失,害怕陌生感和距离感,甚至还缺有一股浓浓的安全感。
家的定义重新找回来的感觉特别棒。我再也不希望一家人离开,这也是我生了女儿以后不希望她离开我的原因,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我好像找到了当年自己缺失的部分,亲近的父母之爱和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灵礼物。
如果说父母都是情非得已,那么谁来安慰那些被留守的儿童们的心理,社会大环境下的底层百姓的悲哀和无奈,谁来为他们架起一个保护伞,唯有父母的双手去创造和改变现实,方能获救被留守的儿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