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
一个学员因为过去一时冲动在公司里接了一个项目,现在因为自己发生了变化,自己特别不想做了,项目结果好不好也无所谓了。但是迫于责任和合同,现在必须得做下去。他开始内耗,十分纠结和难受。
于是大家就想办法给他出招。
学员A:你应该承担责任。过去你做了的事情,现在就要承担后果。况且你还签了合同,有法律责任。
学员B:你这就是行动力不足,你可以自己先规划一下,这个项目完成要多少时间,一个月,一周,一天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每周让我们监督下你的进展,反馈跟进,这样就好了。
学员C:既然结果对你已经无所谓了,那你只要开开心心玩就行了,结果怎么样你都能接受,你只需要面对现在这种难受情绪。
然后我们唧唧哐哐地吵了一大通:
“我们应该棒喝他!”“我们应该给予持续的共情理解,让他接纳自己的不适感受”,“我们应该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来访者被这一大堆建议弄得一脸茫然。
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声训斥了我们一通:
“你们实在是太自恋了!”
然后,对着来访着说:“你觉得我如何才能帮助你呢?”
没过三分钟,咨询就结束了。
有个同学分手后找我诉苦,说自己怎么想方设法让女朋友开心,每到节假日都提前准备,想尽办法找个好礼物,什么YSL,兰蔻,MAC都一个不落,每天嘘寒问暖,自己拼命努力工作,按照大众的标准成为一个好男人,结果那个女孩却越离越远,最后还扔下一句:“我想要苹果,你却给我梨子。”
他痛苦地说:“你看,我做了这么这么多,她怎么还是跟我分手了呢?”
从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案例。
一个40多岁的中年教师有这样的一个儿子,从中学开始进入叛逆期,什么都好就是不爱学习。道理讲烂了,补习班报了无数,成绩反而越变越差。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揪着耳朵让他在桌子前写作业了,孩子的成绩还是那么顽固,最后落到只能让母亲停止工作,给孩子陪读。就算这样,孩子的前途还是不乐观。
父亲急地直抓自己头发:“我真的是没什么办法了,你说他为什么就是不听我们的话呢,是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多?”
道理都是相同的。
咨询结束后,老师生气地对我们说:“你们太不真诚了!这些都是【你们】觉得他怎么怎么样,【你们】觉得他不知道签了合同就该承担责任,【你们】觉得他不知道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完,【你们】觉得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你们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想过,【他】是怎么想的,【他】要什么样的帮助。【你们】就这么自恋地认为【他】想要的就是这个?”
听完同学的话后,我问道:“从这个故事里面我好像没听见那个女孩的一点声音,我看见【你】一直做了好多好多事情,那【她】是怎么想的呢?”
同学一愣,“这我还真不知道。”
面对着痛苦的父亲,咨询师说:“嗯啊,在很多家庭都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确实很难办。”
父亲就急忙问:“那真的完全没有办法了么?”
咨询师就说:“我有办法,可是【你】用了的话,你的儿子就没办法帮助【他】自己了。”
这是一个自恋的时代。
各种公众号都在教你如何如何去控制别人。育儿号告诉你,你通过这几种方法,你就能够让孩子乖乖地学习。营销号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表现,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你的男/女朋友就会“好了”。
至于【他/她】真正怎么想?
没人关心。
更让人恐怖的是,这让你产生一种幻觉,把你放在一个决定者的位置上,似乎你能决定他能有什么感受,他会如何行动。你只要两手一挥,【他/她】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它在暗示,对方这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做,怎么想都无所谓,你才是这个世界的控制者。它否定了对方这个人活生生的价值,否定了【他/她】所拥有的感受世界,思考世界的能力。
但是【你】是【你】,【他/她】是【他/她】啊。
放下这种自恋是很痛苦的,因为你会失去对这个世界虚幻的控制感。但至少,你得了一个机会:
听听【他/她】是怎么想的吧。
(文中案例已经做过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