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是游永恒教授所做的关于《学校德育的难点与创新》的讲座,游老师的开场白有点多,但随着讲座的深入,越来越吸引人了。听完后犹如拨云见日,直击本质问题。下面选一些点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感悟。
只就“我们需要超越“私德”的公德教育”这一主题谈谈。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特别注重利益圈子的道德规范,而对于公共领域或陌生人则表现得极其冷漠。
关于这一点,游老师指出,目前情形下,“公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盲区。这当然也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有漫长的农耕时代和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像西方的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保守狭隘自私取巧。而如今社会的发展是开放的,融合的,如果我们不能用一种良好的姿态去迎接它,融入它,那么必然会走向一种闭门造车或盲目自大。
我们经常说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可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是切切实实地一种价值观——普世价值观。而在中国是对待亲友或熟人是毕恭毕敬,对待陌生人则是冷漠欺骗。所以才会有“扶不扶”的道德两难,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
我们经常希望的是:有一天我们出门办事啊,求学啊,工作啊,去医院看病啊,不再需要找熟人、拖关系,也能得到公正地对待。可是这样的健康公正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尤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努力。
日本德育教育最基本的就是不给他人添麻烦,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班级的卫生问题,很多同学只注重个人卫生,不在乎公共卫生,垃圾随意乱丢乱扔,给打扫卫生的同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还有我国中小学经常发生一些踩踏的安全责任事故。细细想来,哪里仅仅是安全责任监管不到位,分明是人祸啊!因为孩子们没有公共精神,一拥而上,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何其悲乎!靠右行,排队走,不拥挤,不打闹……真的不是口号,而是要一次次对孩子强调背后深层次的——尊重他人、服务他人、管好自己。
当然,公共精神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需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学校在公共精神与行为的培养上真正有所作为,坚持十年、二十年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就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到那一天,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才真正地落到实处。
而我们班主任则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担负者,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孩子是可塑的,教育是可守望的——让我们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充满友善和爱意地对待周遭地一切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