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庄子•德充符》部分,讨论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吧!
首先是王骀的故事。王骀是一个缺少一只脚的残疾人,但他在鲁国的学生和跟孔子学习的学生人数相当,而且连孔子都想“将以为师”。
常季问孔子,为什么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也邪?”孔子指出,王骀是得道之人,生死之事,天地翻覆,都不能影响他,“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他以道观物,在他的眼中万物都是同一,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充实完美,而不会自觉有所丧失,去计较关心自身的残缺了。这样“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的王骀,德行深厚,境界高远,虽然无意为人之师,却仍然吸引来大量的求学求问的人,获得别人的赞赏,尊重,追随,用自身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别人。
培根说过,形体之美胜于容颜之美,而气质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人的气质和一个人的修养是分不开的,良好的修养与谦逊的品格远比靓丽的外表,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申屠嘉与郑子产同是伯昏无人弟子。子产是有名望的贵族,瞧不起受刑残废的申屠嘉,不愿与他同进同出,斤斤计较形骸之外的高低之别。申屠佳却表达了“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观点。知道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安然接受自人的命运,唯有有德的人能做到。
像子产这样用地位尊卑来判断人的德行,用形骸是否完备来衡量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不能以平等之心来待人,是没有得道的表现。申屠嘉虽遭刑罚,却不以为辱,顺安天命,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淡泊安然。得道的人早已对形骸之外的千差万别,视若无睹了。
生活中,一个人不要把心思过多放在计较自身的外表上,努力去充实内心,修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成为有价值,有吸引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