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大道之行也》对于“大同”是这样的描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此乃大同也。
回头看来,我们喊了多年的实现共产主义似乎更加容易一些,毕竟共产主义里面经济发展才是第一位,而“大同”则对思想觉悟和道德标准有极大的要求。
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依。这才是人这一辈子需要外人提供帮助的3个阶段。可是,“老有所依”似乎已经不再被大家看中,究其原因,却又无关对错,只能深深叹息。
之前曾经看过一段讲重庆棒棒的纪录片——《 最后的棒棒》,当然,这样的一群底层劳动人民并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但是从某一些方面,也非常有借鉴意义。这群棒棒都来自四川和重庆的农村,他们没有其他技能,一身蛮力才是他们立足这个社会的资本,他们的收入和这个时代的变更息息相关。在重庆码头文化盛行时,他们也正年轻;当机械化和自动化慢慢取代人力时,他们也慢慢老去,能够立足的资本也不再存在,而他们得生活下去呢,自己的子女也艰难的在这个社会上打拼,如果丢上肩上的棒棒告老还乡,在老家除了给子女带来负担之外,实在没有其他帮助。
社会发展速度在80到90年代极速狂奔,这种经济发展的背后,也是物价极速飞涨的现象。有那么一群人,作为“先富带后富”中“先富”的那一群人,可是这些人也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人也属于工薪水平。等到子女长大后,一辈子的积蓄在子女成家立业时再次被瓜分,在子女人生大事面前,为自己留的那一点养老钱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当整个社会反应过来国内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而社会保险机制又推行的不那么快,自然就出现了一大批年老力衰,又没有社会保障的老人,而他们的子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无法让他们老有所依。
从古至今,尊老爱幼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我们只习惯了老人对我们和对整个家庭的付出,也忽视了他们老去的现实。
曾经听到各种各样的父子协定,儿子成家立业后和老父亲分家独住,而最好的相处状态则是经历上也相互独立,老人对于家庭最大的帮助则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拖累子女,能够做到无疾而终则是双方最愿意看到的现象。
小孩一天天长大,从穿尿不湿到肆无忌惮露脚踝露肚脐,他们变得越来越漂亮。老人们一天天老去,从家庭的顶梁柱也开始眼花耳鸣,行动缓慢最后再回到穿尿不湿的状态,这样看来,人的一生其实也是一个循环。
老人们也开始接受这个事实,不管年轻的自己如何的风生水起,大起大落,自己年纪大了,就灰溜溜的到一边不要让子女为自己操心。听起来似乎是老而有德,实则也是一个病态的缩影。
既然一生是一个循环,我们能够用百分之百的开心迎接我们的下一代,那就再用那百分之五十的耐心去照顾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