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看了一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段时间很是流行,是哪里都能看见的畅销书(估计现在也是)。书讲的是精神病院里的各类病人,讲真,看到他们的样子,估计真很容易怀疑到底是谁疯了,又是谁是天才。
这大概也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天才多半和普通人不一样。
我本着陶冶情操的目的下了一堆纪录片,今天闲来无事看了一个。在感慨自己的无知的同时,也有感于天才和普通人的脑回路确实是不一样的。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希,十六世纪的画家,多有名还是我事后百度的——又一次显示我的无知。卡拉瓦希五岁丧父,十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母亲走了以后就卖了小镇里的财产离开了家长,没多久就“顺应时代潮流”——据说当时所有的天才最后都会选择到罗马去,卡拉瓦希到了罗马,就开始了绘画。
在罗马,绘画和宗教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的绘画内容除了自然之美大概就只剩下宗教故事了。卡拉瓦希对于艺术的贡献,也是让他永远以画家的身份不朽于教堂里的,是将福音凡人化和以罪人来传达救赎。这是很难想象的,圣经里的神和耶稣,与街上行色匆匆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与此同时,卡拉瓦希将黑暗元素带入绘画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在黑暗小屋里耶稣指向马太的手和那一束阳光。纪录片的表述里说,连罪人都能能获得救赎,人们能由此感受到更深的福音。
这种黑暗元素源于卡拉瓦希内心的疯狂。杀人,逃亡,挑衅,监狱,在五十九分钟的纪录片里从头贯彻到尾。可能暴力不单单能给他高于他人的自信,也是作品的灵感。卡拉瓦希三个阶段的分水岭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卡拉瓦希由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由于他杀死了罗马有名的一个剑客。因为资助人和支持者的帮助逃离了罗马到了那不斯,以此逃离死刑的判决。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暴力体现在绘画里就是一种异样的兴奋感和扭曲。
有如挣扎着的戏剧。
第二时期转折到第三时期的绘画我印象深刻的是《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这个时候的卡拉瓦希内心中大抵是因为各种原因开始充满忏悔。因此他将歌利亚——邪恶的代表化成了自己的模样,以此向外传达出:我的头值千金,我自己送来了,能否宽恕我的罪过。
艺术的存在在于传达美,而夹杂着种种暗色调的邪恶,由此突显的美,也未必不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