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我们回了老家,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乡下农村。午后,小妹在屋里复习功课。照例地,我也要多少看几眼书了。因没有多余的桌子(可供看书),我就搬来凳子,坐在床前,才发现凳子与床的高低搭配很不合适,坐下来很不舒服。于是,屋里屋外,左思右寻,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物什。
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几番思想后,终于还是决定找几块砖头来。我就到院子围墙外的墙角,仔细挑选了两块干净、平整的砖头。近几天雨多,砖块尚未全干,加之长时间曝露室外,翻起一块砖时,靠里的那一面除了有浮灰外,还有小虫在爬动。我就掂起砖,在地上嗑一嗑,翻转几回,方可使用了。拿到屋里,平放叠加在一起,高度明显太低了。于是又外寻了一块来。这样,三块砖的高度,就比较的适宜了。
接下来,砖块表面要垫衬一些东西才行。眼下,一时没有找到旧书,小妹的那叠书和本是舍不得用的,就随手将屋里的一叠旧报纸垫上。坐上去软绵绵的,摊开笔记本,试写几个字,感觉甚好。这便是临时书桌了,虽谈不上舒适,却也自在多了。
今天回来,只带了两个笔记本,里边有自己近些天学习的内容。我先简要回顾了几页,在另一张报纸上随心地写起字来。小妹问了我一道物理题,我又问她现在语文学习哪些内容,她便背起了《蜀道难》,这是当前学的语文必修三里的内容。曾经耳熟能详的名篇,她背的滚瓜烂熟,倾泻而出,而我竟没能听得太懂。就让她把书拿来一看,读罢又瞟了一眼杜甫的“诗三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因杜甫、白居易的诗自己先前有专门看过),重心赏析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
无论《蜀道难》,还是《锦瑟》,《马嵬》,除了那细致生动,与情真意切外,诗中丰富的典故如五丁开山、望帝、马嵬之变等,也十分引人入胜,让人顿生欣喜,忍不住要记上一记。读原文,看注释,抄写笔记,誊写词意,不觉已近两个小时了,仿佛有点“读书不觉已春深”的味道。
故文重读(高中课文),别有感触。午后的阅读,也是收获满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