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点突然收到暄暄(化名)妈妈电话,向我诉苦孩子不理解她的一片苦心,说道:"暄暄成绩下滑,我非常焦虑,下定决心初中以他的学业为重,为此辛苦折腾想尽办法,从外地调来武汉上班,想着可以每晚陪他学习了。但是,我感觉他很抗拒,每晚把眉头皱成一团。这样我心里很难受。"从她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痛心疾首,从她的角度而言,她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仅仅为了能陪伴孩子身边,不惜放弃在外打拼多年所获名誉和地位,回来之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与她也是艰难的抉择和挑战。本以为孩子看到母亲能常伴左右会心生欢喜,可是,她的付出却换来孩子的敌视,抗拒和冷漠,这得令一位母亲多么伤心和难堪,有时候,并非所有“你认为的好”都能被人接纳。若是真正了解孩子成长的环境,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孩子的反应也实属正常,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 ,隔代带娃的问题都出现在他身上,娇惯任性,自由散漫,无规矩意识,爷爷奶奶可以说是他的“下饭菜”,这样“宽松”的环境下谈何好的学习习惯,妈妈突然“接管”,定制一系列学习计划和规矩,让孩子猝不及防,还没反应过来,就要被“戴上枷锁”,任谁都一时难以接受,才会有一系列抗拒行为,一筹莫展的妈妈只能向我求助,当我听到孩子妈妈的哭诉时,其实我并不诧异,因为我足够了解他们的相处模式和成长环境,妈妈的突然介入必须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孩子有缓冲和适应的时间。
隔天我便跟暄暄闲聊,没有直奔主题,而是通过聊聊孩子学习和生活问题,刻意在不经意间问:"最近作业正确率很高哦,是不是妈妈在家提前检查了呀?"自然而然就聊到关键问题,孩子就不会怀疑是妈妈"告状",否则他们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糟糕,也越是会排斥妈妈 。在暄暄解释“妈妈归来”的事情之前,我便以他的立场说“妈妈回来,估计你心情很复杂,既开心也反感,开心的是可以经常看到妈妈 ,反感的是生活不再自由,学习不再随性 ,感觉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的一举一动,还要不停地被唠叨: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听我说完,暄暄也打开话匣子,一股脑向我"吐苦水",埋怨妈妈突然调回武汉,却没提前跟他商量,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最重要的是强迫他学习,让他更是心生叛逆和违抗,以前还可以玩玩手机,看看小说,而现在这些“小特权”成为泡影。接着我说,你何不试试今晚回家后,把跟我说的这番话与妈妈交流,直接表达你内心的不满,你和妈妈商量一下,找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对立的矛盾,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彼此有个缓冲期。暄暄欣然接受,满脸开心的答应主动找妈妈聊,还说聊完后给我汇报,我也期待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虽然这不是一次的沟通能根除的隔阂,但是至少有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