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苦恼于自信的问题。因为‘自信’是让我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准,但怎么做才能建立起自信呢?
这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生体验:“战胜感”。
但很多人却从未感觉自己胜过,小时候输给了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输给同事、朋友。结果性格变得畏首畏尾,而且害怕失败。
可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战胜感”,就像我们一生都在建立自信一样。一旦当我们体验到“战胜感”的时候,我们自信也会油然而生。
1.了解“战胜感”的来源
人类从3-6岁时就会出现竞争行为,我们最初的竞争对象是我们的养育者。
小孩子会突然对妈妈说“我讨厌你”,或突然对爸爸说“你真笨”。其实这是孩子正常的攻击性行为,也是正常的竞争行为。
不过,很多父母听到后却是用打压或漠视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甚至会送来做心理咨询。
结果,这就让孩子错过了重要的“战胜感”体验。
怎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战胜感”?
就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指责,或在跟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可恰当地表现出“受伤”或者“被打败”的样子。
用动物界的例子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当小狮子长得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会用抓、咬、扑的行为对待妈妈,而妈妈也会顺势倒下,就像是被它打败了一样。小狮子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体会到成功捕获猎物的感觉,从而体验到“战胜感”。
而如果狮子妈妈每次都轻松地将小狮子甩开,那么可想而知小狮子很快就会对捕猎气馁,从而失去对捕猎的信心。
战胜感就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有些家长不愿意孩子体会到“战胜感”是因为担心孩子有“战胜感”后会有不好的结果,比如出去跟别人打架,或在家里不尊重父母等。
但孩子并不会这么做,就像小狮子虽然扑倒了妈妈,但它决不会傻到直接出去捕猎或干脆将母亲打伤。要相信孩子是拥有现实检验能力的,他们通过这个过程只是体验到胜利的感觉,并建立起自信,他们并不会真的做出过份的行为。
2.如何帮助自己建立“战胜感”
但如果现在你已经长大,而且发现自己缺乏“战胜感”,要如何帮助自己呢?
首先战胜别人肯定需要对手,所以你先要找一个对手。
这个对手会让你放松,而且信任,可以是朋友,伴侣,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
在我的咨询中,沐沐就把我当成了她的对手。
有一天沐沐跟我诉说了她生活中的苦恼,然后问我:“你说我这是怎么回事?”
直觉告诉我,这好像并不是她想要问的问题。而信任直觉是咨询师的重要能力。
我决定用内心感受回应她的疑问:“在你问完这句话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哑口无言,我好像被考住了一样。”
结果沐沐突然笑起来说:“是的,我就想让你答不上来,然后输给我。”
我:“那你现在的感觉是?”
沐沐:“赢了好开心。”
在这个过程里沐沐就获得了一次“战胜感”的体验,她赢了我,而且我接纳她的胜利。
跟信任的人体验某些感受,有时只要一次就可以受益终生了。
接下来的咨询中,我明显感觉到沐沐自我的状态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但她也并没有因为战胜了我而对我不尊重,更没有与我断开关系,相反她更加信任我并跟我敞开心扉。
所以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的,体验到了“战胜感”孩子并不会因此而不尊重父母,相反他们可能会更爱父母。
3.“战胜感”的要素
这就是体验“战胜感”的过程,需要有三个要素和一项注意。
三个要素:
1.对手是你相对信任的人
2.他/她愿意在象征层面的输给你
3.输给你后会继续跟你建立关系。
一项注意:
1.对手的人格比较独立,不会因为你打败TA而反过来依赖你
这在电影《心灵捕手》里,男主威尔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威尔是个天才,但他因为小时候长期受到虐待,所以害怕与人建立关系。数学教授蓝勃发现了威尔的才华,并想让他进入自己的智囊团,但同时威尔需要看心理医生。
蓝勃教授跟威尔的关系中符合要素三点:信任,被打败,继续保持关系。
他坦诚自己不如威尔的才华,但他违背了注意事项:他依赖威尔的才华,想让威尔做他不喜欢的工作。
这种依赖是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
比如孩子对父母说:“你真笨。”
而父母会反过来说:“所以,爸爸(妈妈)才需要你呀。”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因此而体验到战胜感,反而会觉得压力重大,心很累。
影片中心理医生桑恩就完全符合所有的要素和注意事项。
威尔每次都会想尽办法让心理医生难堪,其他医生都相继放弃对威尔的治疗,只有桑恩每周与威尔见面。但他承认威尔的话刺痛了他,并使他失眠。(象征性被打败)
而且他还赞同威尔不要去满足蓝勃的依赖,要自主选择工作。
威尔在跟桑恩的关系里建立起了信心, 最后他选择去情报局工作,并勇敢地找回心爱的姑娘。
拥有了“战胜感”的体验,我们在方方面面都会成长,既会改善婚恋及人际关系,也会增长金钱财富。
所以,找个好的“对手”,痛痛快快地去赢一场吧。如果找不到没关系,那就继续找。
因为一旦建立起“战胜感”就能让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