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在耳旁想起。拿起电话,那一头传来了妈妈温和的声音:“下楼来拿东西。”
到了楼下,只见地面上整整齐齐摆放了4、5个包裹,妈妈站在了最中间。此时是清晨的6点钟左右,妈妈一大早乘坐着爸爸的摩托车从几十公里的家乡外赶了过来。
“妈,吃过早饭了吗?爸呢?”我关切地问到。
“吃过了,你爸把我送到你家后,直接去上班了。”怕我担心,老人家一字一句地回复着。
拎着大一包小一包的包裹进门后,妈妈便急匆匆地说要走了。
“妈,你先喝点水,中午就在这吃饭吧!”我继续说到。
“不了,家里还有事,我得坐车赶回去。”妈妈一边说着,脚步子一边跨向了大门外!
站在她的身后,看着妈妈被风吹乱的头发浸湿在了汗水中时,我的内心竟有一丝的不忍。
从我结婚后,父母隔三差五地便拎着大包小包送到我的家中。有他(她)们亲手种的蔬菜、香瓜、玉米;有他(她)们下池塘为我捕捞地田螺、河蚌、鱼、虾;有他(她)们亲手为我腌制的生姜、辣椒;有他(她)们用心为我准备的水果、草鸡蛋、小公鸡、麻鸭、鹅;也有他(她)们为我准备的生活用品……
记得有一年下雪的冬天,村子上有位鱼户对外卖鱼。爸爸听说后,骑上摩托车便来到了鱼户承包的鱼塘,称了十几斤鱼后。马不停蹄地,赶去了我的家。
那一次听妈妈说,爸爸为了让我吃到新鲜的“非洲”鲫鱼,在风雪里身上都被冻僵了。可是爸爸在我面前却只字未提。他一心只想着把鱼送到我的面前。
记忆中这样的画面时常会拨动着我的心,让我既难忘又温存!
父母私下里常在我面前说,在人家做媳妇,要孝顺对方的父母,肚量要放大,不要事事计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家人平安是最重要的。二老的话字字刻在了我的心里。
年少时父母起早贪黑,忙着做生意。为的是改变家人的生活条件。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能和家人吃上一桌香喷喷的菜肴就是莫大的幸福。那时取而代之的是白开水泡饭,面疙瘩、树下掉的野枣子、自己去池塘钓的龙虾。上幼儿园,小学时,每天清晨都是自己背着个小书包走去几公里外的学校上学。那时候并没有觉得辛苦,因为从小父母的辛劳、吃苦,深深地扎在了我的脑海中。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在父母做生意的地方,看到他(她)们开裂的双手在冰凉的水中不停地清洗着家禽时。我的内心像被撕裂了一般,以至于长大后只要回忆起了这样的画面,我便控制不住的流眼泪。
父母为了我,为了这个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着。多年后,即使我嫁为人夫,他(她)们对我的爱也一直在不求回报的延续着……
可作为女儿的我又为他(她)们做了什么呢?曾经的我一度认为父母忙于做生意,小时候的我缺失了太多的爱;没有好的物质条件,没有陪伴我的时间;我的世界里,那时候只有和一群野小子在田埂中风一样的奔跑;饿了,爬树找几个桃子、枣子、桑果吃吃;为了改善伙食,下大雨带着斗篷躲在树下钓龙虾。这样的经历看似“丰富多彩”,又不知饱含了多少的辛酸与无奈。
直到长大后,妈妈无意中的一番话改变了我对她与爸爸的不理解。
有次吃饭时,妈妈不停地给我夹着菜说到:“你小时候,我们家条件不是很好,没有多少好的给你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爸爸说只要你想吃的,一一满足你。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都尽量给与你。”
妈妈的话刚说完,我的鼻子一阵发酸,眼泪不停地在眼睛里打着转转。那一刻,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所有的委屈、埋怨,都被吞到了肚子里。
世间没有任何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爱体现在了行动上,有的体现在了教育上;还有的体现在了心中。
成年后当别人夸赞我懂事、善良、为人处事完善、人际关系友好时,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优秀的孩子是来自在独立、自主且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
周国平老师在《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中曾说:“做父母的当然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但只能负起凡人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使她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不管将来的命运如何,都能以适当的态度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