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OM游戏
PLOM的游戏,想一想我们哪个人没有在玩儿呢?我们其实都在和对方达成一种秘密协议,也就是苍鹭所说的“共谋”,总是会偷偷的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常与班内学生说“别人怎么对待你,是你教会的。”我觉得与书上的内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以前我会抱怨家人不关心我,直到妹妹有一天点醒我说“我不知道你还需要关心呀,你从来没有说过你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一直认为“要的不如给的香”,所以有什么事儿我都不直接表达,而且总是很强势,总是表现出自己刚强的一面,所以对方当然不知道关心于我了呀。我与他们共谋了这个游戏,把自己置身于一个“为他人付出,而对方不领情”的凄苦角色,都源于我的认知的局限性。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改变,开始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来之后,我发现我身边的人都变了个样,特别是老公,那个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的“少爷”,现在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家里的事务,开始关心于我。我改变了认知之后,他们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当我们出现不舒服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向内归因,先看看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才让对方有这样的行为出现。即所有果的因一定是在自己身上。 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像对蛤蟆一样,只是蛤蟆在与獾共谋了它以前的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因为那个环境对蛤蟆来说是熟悉的,他会觉得有安全感。最开始接触到的类似的事件是一位老师讲有一个女人总是遇到老公家暴,她离了两次婚,第3任老公之所以打她,就是因为她在言语上不断的挑衅,说“如果你不打我,你就不是一个男人”之类的话,由此可见她每一次被家暴,也都是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身份,在参与PLOM游戏罢了。
二、父母自我状态
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獾的父母自我状态是挑剔型,但他的挑剔指向外在事物。而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则是指向自己的,因此他一直在自我批评甚至自我惩罚。今天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就强调说允许孩子释放他的攻击力,因为他不攻击向外就会攻击向内。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蛤蟆的父母对他是诸多挑剔的,因此他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这部分我读了好几遍。 我老公的父母自我状态就是这样的挑剔性,因为他从小被这样对待过,而我不是。所以我常常不知道管孩子哪些方面,因为我在小的时候是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我们俩常因为这样的事情有一些冲突。每个人的父母自我状态是不同的,同样的父母,妹妹和我接收到的来自父母的内容就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父母自我状态也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召开家长会,有好几个家长,在会后与我交谈的内容都展示了这一点他们的父母自我状态,停留在挑剔型或者是担忧上,孩子也就自然地呈现了此方面的问题。
三、看到即疗愈
这次咨询过后,蛤蟆第一次有了困惑,他开始向内剖析自己,思考自己的一些认知模式,也就是他开始看到了自己内在对自己的批评和惩罚之后,他精力充沛了许多,而且还接受了河鼠和鼹鼠的午餐邀请。而这一切都是他在好转的信号,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了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而且面对与老獾的无理要求的时候,他已经很好的做出了决定。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很到位,觉得如果真正地与獾面对面交谈的话会输,因此他选用了留便条的方式。他的朋友们都发现他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敢于反抗老獾,他开始能够倾听到别人说的话了,给到了他人尊重,让他人感觉友善和平和。他打破了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直面新的信息,疗愈和改变在这一刻就有了显现。
这两天身边陆陆续续也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总有一种感悟:我们习惯性地把自己置身于对的位置,然后就认为对方是错的,就想着让对方听我们的观念,可自己的真的就是对的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或者是状态出现呢?还有的人习惯性把对方想的不好,其实对方又有什么影响呢?受伤的不还是自己吗?我们常常作茧自缚。再深思,一切皆投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自导自演罢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认为对方亦是什么样的人,许多的负性情绪皆因此而起。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些认知,看到造成现在这一状况或者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是自己,接纳自己,勇于改变自己的旧有认知,那么我们的情绪就会平和许多,就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