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一位叫李心草的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问题:舞台表演专业教师,是否真的需要高学历?其实,他想表达的观点是:更需要高水平而不是唯高学历。
李心草的理由之一是“我所认识的从事舞台表演的人几乎没有高学历。”这一点就模糊了概念。很显然,他把“从事舞台表演”和“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相混淆了,起码是等同了。“从事舞台表演的人几乎没有高学历”,难道“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几乎没有高学历”吗?
暂时撇开两个称谓的混淆不说。我只想先问,同样是“从事舞台表演的人”,有高学历和没有高学历的相比,前者比后者会更容易优秀点呢,还是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李心草想来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统计,但是这事关重大。因为,如果“优秀”,则说明接受高学历必要;如果“差不多”,则说明接受高学历毫无必要;如果“还不如”,则说明接受高学历是祸国殃民,起码是在中国。李心草委员显然是有自己正确的认识的。
现在再来说说“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明确的阐述了作为一个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他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和“从事舞台表演的人”,都不乏知识功底、勤勉态度,但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前者是略胜一筹的。
教师的能力和方法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或艺术。非师范类的要取得教师资格,仅仅只是去当一名中学老师,就必须加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笔试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更何况大学?“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这部分知识和能力,显然优势明显。
“据我所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所音乐学院设立了指挥博士学位。”李心草委员说,很多高校的指挥专业老师,几乎碰不到乐队,一年没几场音乐会,这样的教学有意义吗?”
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据我所知”,说明李心草委员掌握的只是自己知道的一部分情况。“世界上几乎没有一所音乐学院设立了指挥博士学位”。“几乎没有”,也就不是绝对没有。他的这段话有合理成分,可以参考,但证据力很弱。
第二,因为“指挥需要通过乐团的排练演出积累实践经验”,而“很多”,“高校的指挥专业老师”“几乎碰不到乐队,一年没几场音乐会”。所以,没有或者很难“积累实践经验”。
李心草委员的认识又出问题了。“很多高校”,意思说不是全部。“几乎碰不到乐队”,也说明还是能遇到乐队的。怎么可以因此得出设问句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意义吗?”
若教学没有意义,难道需要教师来承当责任吗?
若教学没有意义,让低学历的教师来教学就有意义了吗?
高校的指挥专业老师难道不想通过乐团排练演出,来积累实践经验呢?这本来是应该的,与教学是一致的。没有这样做的的原因,很大程度是高校设置制度有问题。
在李心草委员还未出世时,一个笑话就流传在长江两岸,大河上下,“农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到了农村,把麦苗当了韭菜”。高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已经有年头了。但是,事到如今,我们进步了吗?如果一如既往,那么,是需要大声疾呼有关部门,要务实完善教育内容。而不是把板子打在学历教育屁股上。
李心草委员今年还未到“知天命之年”,但不妨碍他成为本科毕业的佼佼者,担任了中国交响乐团指挥,同时也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课。
兼职是指在本职以外兼任的职务,是因为中国音乐学院在校教师人员不足或技不如“李”。李心草委员是个例,不能因此推论出:因为低学历也可以做一名老师,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忽略高学历。
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相同人数的两个群体,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普遍能力一定高于未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在今天,我们界定许多事物都采用量化时,学历当仁不让的成了一种鉴别手段,毫无疑问,选择高学历的保险系数大。
不过,李心草委员呼吁:一些特殊专业在高校师资的引进上是不是可以变通一下?这没问题。
军令如山倒的军队也偶尔出现违命出击,打了大胜仗的案例,但千万不能作为可以推翻“军令如山倒”的理由。
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演员冯远征也说的一段话:演员的学历不是最重要,演员的学历门槛比较低,有提升学历的愿望是好事,但关键是要踏踏实实真正去学。
那么,谁去教那些想提升学历的演员呢?当然是这一专业的教师。如果一个大专的学生想提升自己的学历,结果来了一位高中毕业的——但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的老师,你觉得很正常嘛?
所以,重要的是务实完善学历教育内容,让高学历的老师有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李心草委员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其实是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但褒“从事舞台表演的人”时,贬“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显然不合适。
高学历不是高水平的反义词,是近义词。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需怎样的资格,毫无疑问:当然需要有高学历。
最后声明:我没有高学历,不在高校担任“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师”,更不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