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浮躁成为常态,极端事件频发也就成了必然。
从网上,我们知道前段时间,一个花季少年放学后被自己的同学活活打死;最近,一个父亲在女儿教室残忍地刺死一个十岁男孩;动车上,因为前排乘客弄洒了后排乘客的水,后排将滚烫的开水灌进前排的衣领;我们还知道,社会上有一种叫做“垃圾人”的存在……哪怕一个神经大条的人都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座移动的活火山,你永远不知道在哪个临界点他就会爆发。
作为老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孩子,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孩子们现在的行为猜测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也会情不自禁地预测孩子们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或者不会处理自己情绪的孩子,深究下去,总能找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所谓的校园欺凌,发生地点关乎学校,但一定不是因学校教育而发生,也不会因学校教育而终止,学校教育的影响远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强势。
一位台湾的班主任老师温美玉写了一本《教室里的阿德勒》,不仅适用于老师,也适用于家长。
“可怜的我,可恶的他,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是作者根据阿德勒的理论结合自身经历总结的“教室里的三角柱”。我们经常被“可怜的我,可恶的他”所困扰,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专注于“接下来该怎么办?”。书中涉及班级管理方方面面,今天只选其中关于情绪这部分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是源于情绪。“无论大人或孩子,生气其实只是你的第二情绪。在发脾气之前,还有第一情绪的存在,而我们却茫然不知。生气只是一种表象,在生气之前还有许多复杂的情绪被淹没,第一情绪包括绝望、脆弱、寂寞、痛苦、担心、悲伤、心痛、压力、不安等,可能还会有失望、震惊、愚蠢、空虚、尴尬、惊慌、嫉妒、委屈等负面情绪。”
比如说,当一个妈妈生气地说“叫你不要跑,你还跑,你看跌倒了吧?活该。”其实她想表达的是担心、心痛。当一个孩子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讨厌你,我恨你。”这时候孩子正在经历分离焦虑,他希望妈妈理解的是:我好害怕面对寂寞,这让我感觉很不安。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够帮助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旦感觉被接纳,失控行为的次数绝对会降低,而不是用大吵大闹、完全无视他人存在的方式表达情绪。
无论对于老师,或是家长,体罚与责备不但阻止不了怨恨的情绪,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风暴。
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作者提供了几个或许会有效的方法:第一,生气之前深呼吸,默念12345,想一想你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诚实地面对并试着说出来,不管是害怕、紧张、压力,都会让对方同意或感受到你的痛苦。第二,提供情绪词语卡片给孩子,让他指出当下真正的感受,不要急着指责他,跟他硬碰硬,慢慢引导他说出心里的恐惧和想法,减少怨怼之后,沟通品质才能提升。第三,签订一份承诺合约,大人和孩子一起承诺,在情绪火山爆发之前消解掉。下次再被触怒情绪,火山即将爆发时,记得务必深呼吸,试着觉察看清你的第一情绪,不要被第二情绪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