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气杂货店
01.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听着莫文蔚的歌,思绪飘向了窗外。
从小一直在村庄里长大的我,从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那时候我生病了,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到镇上的一个诊所去打针,如今看来是如此近的距离,当时候的我竟然觉得自己去了好遥远的地方。
那时候,离开自己所在的村庄,就是一次远行,就是一次世界观的冲击。
02.
我的小学学校非常简陋,一所学校加上幼儿园一共七个年级,所以只有七间教室和两个办公室。
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爬楼梯,奈何学校里根本没有第二层,所以我总会跑去邻居家,来来回回爬他们那十来个阶梯,站在平房上面眺望四周。
登高望远,我喜欢高处,从小就想往上爬,看更远的地方。这一点貌似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依然喜欢高处,还喜欢远处,却不喜欢爬楼梯了。
03.
初中,我爸骑车送我去报名,学校又比镇上的诊所远了一倍,和今天实习的地方来说简直不值一提,骑自行车半小时就到了。
一路上,我不停地问爸爸还有多久,什么时候到学校。
那时候的我眼界很短,耐心也很差,好奇心却很强。
终于,马路上转了一个弯,我看见了三层的高楼,最上面几个大字:某某镇某某中学,我激动地拽住爸爸的衣角:啊啊啊啊,我看到了那个学校,好高啊那幢楼。
村子里最高的也就两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那么宽的三层楼。
从此以后,我见过更高更宽的楼,却再也没有当初激动地那么厉害,可能是我见识越来越多了,也可能是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浅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无数幢看不到顶部的大厦,有豪华宽敞的各种公共场所。
随着年纪的上升,我见到了很多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也懂得了父母没有告诉过我的道理。
一开始很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眼睛都转不过来,言行举止都还散发出浓浓的小格调,让人看了笑话。
如今独自走进高的让人惊叹的大厦,我也多了一分平常心。
04.
从小就对除了教科书之外的书籍感兴趣,拿在手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村子里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女生给了我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是各种语文书上没有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读课外书,第一次感受到没有“朗读并背诵全文”的压力读书的感受,我可以毫无杂念的去看,能看懂的会收获很多,看不懂的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
小村庄小镇都是没有书店图书馆的,哪怕高中的图书馆也只是一个虚假的摆设,三年间我只进去了半小时就被老师急着赶出来,然后紧闭大门。
今天在上海的书城里坐了几个小时,走进孩子书籍区域,发现里面放满了很多中国外国的名著读本,我扫了几眼,有很多是我现在依然没有读过的书。
看到爸爸带着孩子挑选一本又一本的名著,我好生羡慕,那是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拥有过的知识的选择和接触,莫名有一点伤感:如果我小时候就看过这些书,会不会现在的自己是自己想象不到的优秀。
大学之前,我看过最多的课外书就是读者和意林了,学校门口的地摊上总会摆上很多期,走过旁边,我总会忍不住蹲下来翻一翻,然后又忍不住拿出存了好久的零花钱买一本,同桌买一本,我们两个人交换着看。
在书城我和朋友聊天,说上海真是一个好地方,无聊的时候坐在书城里吹着空调看一整天的书,多幸福,哪里还想去看什么其他的风景呢?
我想,我终于找到了我喜欢外面世界的理由。
05.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我想看而看不完的书,有无比精彩的生活。
每走一步,都会发现昨天的自己是一个白痴,我却喜欢这种证明,证明自己是一个白痴,就说明了走出来的必要性,就说明了走出来的正确性。
小时候我想要看更大的世界,没有书籍,我只能借邻居家的平房站的更高一点;
慢慢地,我想看外面的世界,只能一点一点地上学,到更远的学校去;
现在,我想要看更大的世界,不需要爬多高的地方,不需要去更远的地方,却需要更宽的眼界和更大的勇气。
外面的世界已经不能用宽度和高度来形容,而是用深度来形容。
如果我没有去思考、去总结自己经历过的事、看过的书,那我站在顶楼,也只是一个看风景的人。
辛苦了一周,周日下午我在宿舍睡了一觉,醒来已经八点钟了,肚子饿的不行,自己一个人收拾到外面找点吃的。
当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喝了一口汤,正巧在看一篇关于远嫁的文章,眼泪就掉了下来:是啊,我想家了,每次饿的时候就尤其想家,想念妈妈做的不好看但是量很大很好吃的饭和菜。
是啊,孤独和饥饿的时候,我会怀疑自己走出来是不是个错误,是不是有一点后悔,而想到出来后见到的世界,我还是孤独地坚持了下来。
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不走出来,我永远以为那个小小的村庄,就是整个世界,我能看到的远方,只有邻居家平房上所能到达的距离。
(图片选自《花瓣网》)
END
这里是《洋气杂货店》,店主是准大四女同学,喜欢写大学生相关文字。
所发内容均原创,感谢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