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同班同学B君在其他人心中简直就是超人一样的存在。他不但学习优秀,而且爱好体育活动,尤其篮球打的特别好,每次学院间的比赛他都是主力球员,同时他又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带领一大票的同学拉赞助,搞活动,在学生会属于焦点人物。而业余时间,他会和寝室的同学一起打英雄联盟,排位上分。为了准备出国的事宜,B君还在努力准备着GRE和托福,此外他还要抽出时间和他认识已经相处两年的异地恋女朋友每日通电话,同寝室的L同学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他觉得自己每天光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已经使他身心疲惫,每天从图书馆回到寝室什么都不想干,更别说参加如此多的活动了,于是他仔细地观察了B君的时间安排,找到了一种新的时间管理模式——碎片时间管理。所谓碎片时间管理就是利用一天中零散的事情做一些对长期来说对自己有用的事情,很像是存款时零存整取的感觉,这样不但每天可以空出大量时间做对自己有用的事情,更能够劳逸结合,使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于是他效仿B君为自己列了一个很长的清单,比如学会游泳,每天坚持跑步,学习外语,学习Python,看TED等等,开始的几天L同学充满热情,每每在自己的计划表上打勾时总是感觉自己成就感爆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L同学感觉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先是取消了跑步,最后又忘记了看TED和背单词,到了学期末完全又回到了自己最初的状态,而且更加差劲的是,经过时间碎片管理后的学习成绩还不如原来的,不仅效率下降了,而且养成了很多新的毛病,他开始有些不自信,渐渐开始承认自己和B君的差距,开始自暴自弃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但是实际上,刚进入大学时L同学是比B君更加优秀的存在,高考成绩不仅比B君高了整整20分,而且L同学还是高中时的班长,深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誉。而B君在班上不仅成绩中等而且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特长,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类型。要说差距,其实刚进入大学的同学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毕业的时候,差异就开始明显起来,到了工作五六年后,就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虽然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秘密可言,但是自我管理能力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时间管理自然是提升自我效率的一大关键因素。
事例中B君利用同样多的时间做出了比L同学多出很多倍的事情,并且结果非常理想,两人管理时间的方法在后来基本相同,都是使用了忙里偷闲的方式同时去做很多事情,但是两人获得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L同学原先喜欢用一下午的时间去钻研一门课程,而经过碎片化的时间管理后,他将一下午分配给了跑步,学习和背单词,同时又设定了番茄工作钟,每40分钟休息一下,期间可以刷刷微博,看看新闻,此后的每天都持续着这种时间分配模式,后来由于效率不高,索性在跑步的时候背单词,一边看TED一边打英雄联盟。这种时间管理模式虽然增加了每天做的事情的数量,但是却影响了做每件事的质量,实际上这种碎片时间管理,是将原本的大块时间给碎片化了。原本你集中精力花2个小时能完成的问题,现在需要花4个40分钟来解决,实际上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效率。因此在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不能盲目。
1. 通过强化动机来确定目标
L同学在设定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中,为自己安排了很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比如背单词、跑步等等,但是人属于动机性很强的动物,如果没有强大的动机支撑,行动力将在很短的时间里消亡。对B君来说,他学习外语的动机支撑是出国,为了这个目标,他需要每天都努力去刷题,背单词。而L同学只是觉得自己需要背单词,也许在以后的4、6级考试中有用,但却没有搞清楚这些东西究竟能够用在哪里,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L同学的背单词计划逐渐在日程中压缩,以至于逐渐消失,原本记住的几十个单词也在之后回归原本生活中彻底忘记了。因此,在使用碎片的管理时间时,要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比如想通过运动来减肥,那么就必须问问自己,运动减肥是不是我必须的,如果是,那么就有可以确定这个目标,并且同时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否则如果觉得自己通过节食来减肥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运动的动机就有可能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被节食的理由所削弱。所以,在开始确定一个目标的时候,你必须具有足够的动机来支撑你的行动,你要知道,所有需要通过计划来完成的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坚持下来的,因此你需要强化你的动机。
2. 合理分配时间,设定目标的优先级
碎片时间管理的最大误区就是将时间化整为零,平均分配的使用,其实不然。每个人生活中的事务没有几件是同样重要的,总会有最重要的,比较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最先做,较重要的次之依然是碎片时间管理的重要条件。比如例子中的L同学,为了背单词分掉了专业课学习的大块时间,最后的结果就是专业课成绩没有提高,而背的单词也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按照L同学的管理方法,既然认为专业课成绩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优先课程学习,将背单词的时间压缩到其他的时间中。如果L同学认为运动相比于背单词更能起到作用,那么就应该将运动的优先级放在学习之后,不要让自己在选择是运动还是背单词中浪费多余的时间。
3. 尽可能的寻找监督机制
虽然许多人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自律性,但是监督在计划执行中是必不可少的。计划执行者在进入倦怠期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大部分执行者开始否定计划的作用,开始寻找借口放弃计划。这时候监督机制就会产生强有力的作用阻止你做出错误的决定,要知道半途放弃产生的消极作用不仅仅影响了计划本身,而且会对计划执行者带来悲观的情绪,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监督机制分为自我监督和外界监督,其中外界的监督更为强势,比如在语言备考阶段,会有人感觉自己还没有达到应试标准而不敢报名,毕竟报考费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而当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之后,最好还是在合适的时间报考一次,因为考费对你来说就成为一种监督机制,你可能会害怕浪费这些钱从而督促自己在短时间内提升语言能力。此外,学习&兴趣互助小组也是很好的外界监督方法,比如几个人一起晨跑要比自己一个人跑步坚持更久的时间。更有助于人形成习惯,但是外界监督需要注意一旦监督消失,就需要找到更有利的监督方式。比如,如果报考费已经无法制约你放弃语言学习,那么你就应该考虑报个语言学习班或者其他的方式,如果约你晨跑的人无论如何都想要放弃的时候,你必须找到其他人监督你继续你的活动,不过这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和他打一个赌。自我监督则需要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策略,比如很多人习惯打卡自习,这是一种成就式监督方法,当每天都去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适当给予自己奖励是激励型自我监督的一种,在达成一个阶段性目标时,为自己准备一次大餐或者买一个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监督进行下一阶段的同时可以获得正面反馈。
4. 重视自己的注意力,切勿分心
有的人喜欢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不同的事情,比如一边写作业一边听音乐,认为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但是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有的时候同时做两件事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人喜欢一边自习一边刷一刷朋友圈,并且认为刷朋友圈这种只需要十几秒就完成的事情做一下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一旦形成习惯,将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众多周知,当一个人进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的时候,其大脑运转速度是最快的,感观也更加敏锐,这就是常说的“进入状态”,但是每个人进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花几秒就会进入状态,而有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勉强进入状态,而进入状态后又很难维持很长时间,一有风吹草动就注意力就消失了,又或者是来自自己内心的扰动,比如想吃点东西,想上个厕所这类的事情,结果导致一整天看似都在认真做事,效果却很差。如果你是注意力“鲁棒性”比较差的一类,就非常不建议你同时做两件事情,努力提高你的专注力才是首要目标,当然最开始你可以通过一些无关紧要的活动去屏蔽噪音,比如一边写作业一边听音乐时,你只要不将注意力放在听什么歌,唱的是什么上,听歌就能很大程度上屏蔽掉来自外界的干扰。如果听歌依然使你分心,那么就从最安静的地方开始训练你的注意力。另外,两件事相差越小的,越不要一起做,比如需要记忆A的时候就不要同时记忆B,需要聆听A的时候就不要聆听B。选取那些差距比较大的事情同时去做,比如运动的时候去听书,或者是选取你已经熟悉的事情同时做,才是理想的选择。
5. 跨越舒适区,也要量力而行
归根结底,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人是要不断成长,就需要不断跨越自己的舒适区。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通过放弃来反弹会原来的舒适区是非常常见的,也是在安排自己计划中的最大阻力,因此不仅需要科学的调配每日计划和时间管理,而且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力来阻止自己反弹。舒适区跨越的过程更像是一种阶梯式的上升,而不是那种循序渐进式的。起初一直看似没有成效,只要到达某一点,才会发现那种跨越式的进步。在最开始的阶段,往往是最容易坚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阻力越来越大,但是成效还是一直保持水平,只有坚持过这一阶段,才能迈出舒适区。但是很多人,比如L同学,虽然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有用的计划,但是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而是看着B君的时间表强加给自己的,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半途而废,而且即使能够坚持下来,其结果也并不是L同学最想要的。因此制定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的实施,切不能贪多求快。在一种计划形成稳定的局面之后,再执行下一个才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介绍时间管理的书籍善于总结许多新奇的方法,但是终究每个人的行为和性格都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对别人好的办法不见得适合,因此管理时间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我,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是要合适、合理、感兴趣,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已经占用了人们很多的时间,如果不是必须的,或者是自己想要的,不要给自己平添更大的压力,有的活动虽然看起来对自己有用,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决心去实施。古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今天用在时间管理上,应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己”,塑造自己,切勿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