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开始关注育儿的相关话题。无论是各大公号和留言,还是家人间的茶余饭后,都免不了谈育儿。
在育儿方面的讨论中,关于“隔代教育”的话题应该算是热门,但在我看来,这种贴标签的讨论,真特么是扯淡!今天我也就这个问题瞎BB两句,供大家吐槽。
一、贴标签,本身就是一概而论的伪命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跟教育者本身有关,好吗!跟是否“隔代”有毛关系?诚然,当前我国的老人普遍受教育程度没有年轻父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对弱一些,但以此就能把“老人来教育孩子”与“孩子的教育失败”划上等号,这正确吗?如果从这个逻辑出发,那势必会得出另一个伪命题:“父母来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成功”。
而事实上,上述两个结论的反例比比皆是!这里我就没必要举例吧。作为年轻的父母,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不能实事求是,本身就说明自己的水平就很LOW了。
二、贴标签,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心理
其实上面说的逻辑很好理解,但为什么很多年轻父母纷纷响应呢?表面上看,是一种低智商的表现,实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心理。这就类似于人们受挫后,往往抱怨“苍天无眼”、“老天不公”的心理。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且全面的教育,好吗!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某个问题,可能从表面看直接责任是老人的,但要明白,从深层次来分析,应该要从孩子的性格塑造开始查起。正如这几年出现因为老师或同学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导致孩子自杀的现象,表面看是外界的刺激,实则是孩子坚强的心理品质的塑造教育缺失,或者是孩子在形成和遭受抑郁症漫长时期中的关爱教育缺失。而这些责任,身为父母能撇的开吗?
要知道,在孩子的教育抚养上,老人有且只有帮衬的作用。不管老人强势与否,TA们都无法与年轻父母相抗衡。无论从孩子的自身需求,还是社会的主流要求,都会首选父母。所以,年轻的父母与其讨论“隔代教育”,不如想想自己在孩子成长的漫长时期中所应尽的责任。如果把孩子的大脑比作一亩土地,姑且把老人的教育比作杂草,把你们的教育比作庄稼,那问题来了:土地上长杂草了,庄稼你早干嘛去了?
三、贴标签,会陷入非黑即白的偏激心理
“庄稼”可能会说:我要上班、加班,我要赚钱养家,哪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哪有时间陪孩子上补习班?
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好吗!试问,有几个家庭能做到父母全时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当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剩下的就只有三个选项:让老人来陪伴孩子、让社会来陪伴孩子、让孤独来陪伴孩子。
生活中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无奈和权衡才是真实的生活!
贴标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歧视,是自我设限的表现。给老人贴标签,将会使我们的思维局限于“要么我对、要么你对”的非黑即白的心理误区里。而聪明的人,会正视两者的共同点和分歧点、彼此的优缺点,然后求同存异、抓大放小、互相补台。
看到这,也许你会送一匹“草泥马”给我了,“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让老人参与教育抚养孩子,那叫一个心累啊!”
是啊,我承认你说的!但请问,你还有别的选择吗?生活中心累的事会少吗?心累是常态!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解决—再接受—再解决”循环往复。也许当下的选择和状态并不让你满意,但却是你现阶段最优方案了。
四、贴标签,是家庭关系恶化的源头
上面我讲过:贴标签,本质是一种心理歧视,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标签化往往会起到引导和强化的作用。偏见、成见,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比如,同宿舍丢失物品,“穷人”往往是最先让人怀疑的对象;做生意时出了问题,籍贯是X南省的人往往最先遭置疑。而且一旦有了这些心理暗示后,就容易出现“越看TA越像”的感觉。还有的一些顺口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天生会打洞”、“老乡老乡,背后一枪”等等,都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一旦这些顺口溜在心里强化到一定程度,你的判断力就会丧失。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在教育抚养孩子方面,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如果给老人贴上标签,一旦出现不对的言行,你就会在心里强化一次“隔代教育就是不行”,再出现一次,你又会在心里强化一次“隔代教育就是不行”。慢慢地,你就完全赞同“隔代教育就是不行”这个说法了,而老人身上更多的优点,你也就视而不见了。
问题就来了,在成见很深的相处中,会有融洽的氛围吗?而孩子的教育,脱离了融洽的家庭氛围,这教育能好到哪去?
哆嗦这么多,只希望年轻的父母别再给老人贴标签了,说得好像老人有多一无是处,显得自己有多牛逼似的。在这里我也不想摆出“老人不易、要孝顺理解”这腔调,只想从实用角度,提个建议:你有这闲功夫,还不如想想如何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