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7 晴
阳光灿烂蝉声清脆的下午,听着钢琴曲,喝着奶茶,享受着人生惬意。
15:47 微信传来了消息,
是亲爱的李老师想我了(必须隆重介绍一下李老师——广东金融学院心理学副教授李红^^),她说起了跟我认识快一年了。聊起了在沙盘课堂上她有观察我挑选沙具,聊起了我们一起上曼陀罗中级班她对我的分析,然后就有了我们俩后面的故事,这种相识相知特别地真实和感动。
无论是沙盘、曼陀罗绘画、内观,应用于心理学上都是一个可以辅助探索自我的工具。李老师是内观的资深前辈,在日本学习过正统的内观,而且亲身有多年的内观心得和经验。我也一直有做内省和自我觉察,老师就发了一张图片给我,让我说说感受^^
在日本,内观的体验者和指导者都是使用传统的“跪式”,双手合掌。虽然我没学过内观,但我尝试把自己当作“吉本伊信”本人,全身心地投入图片,去体会他的肢体动作、去感受他的表情,他的感受。
我的感受是:
1)专注。内观就是一个专注观察自己的过程,双手合掌,让我们的情绪恒定、身体的重点凝聚在手心以稳定我们的内心,使其得以专注。
2)接纳。接纳是无论我们观照到内在任何的东西,好与不好,我们都接纳它,都是我们的一部分。(看到吉本伊信的面部微笑吗?这个微笑是接纳和包容,内观使我们的胸襟更大)。
3)世界大同。佛教说“一花一世界”,其实一个人也是一个世界,当我们感知到自己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不分你我,最后能全然接纳时,便得到解脱和放下。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今年3月有半个月在日本自由行的回忆。
在京都,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都会穿上和服,走过二年坂、三年坂,来到清水寺参拜。我也入乡随俗,感受了一次和服体验。穿着和服参拜确实不同,穿上和服有一种仪式感,也由于非常紧身,以致于每一个鞠躬动作都让人感受到尊重、真心和非常到位。
日本是礼仪之邦,比较讲究仪式,他们觉得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这是做人的根本。我是挺佩服的,所以他们国家发展比较规范,可能注重细节会显得格局小,但正因为每样东西都有标准化、流程和讲究规范,使得他们的发展很快。
一般追求细节的人,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比较完美和走心、有耐性。同样,缺点也是比较敏感脆弱。
伸延到内观,正统的跪式和双手合掌,我觉得这种“仪式感”正好体现出这个国家希望内观者对这个学术持有尊重、敬仰、信任。当我们全然接纳这种“仪式”,才是接纳我们内在的开始^^
后来李老师就跟我聊到了心理学大神——荣格,一起探讨了下面的内容
看完之后,我想起了一句话:
“看见山时,你在山之外。看见河流时,你在河流之外。如果你能观照你的痛,你便开始自痛中解脱。”
我分享一下我对荣格先生那段文字的理解:
1、关于觉察能力。
理性的人,或者学习了内观的朋友,一般比较有觉察能力。例如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看到此时此刻的“痛”。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他不会让情绪干扰到自己的生活,不做情绪的受害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低级功能,是指还没有成长的阶段,也就是还没开发内省功能的阶段。一方面我们是情绪的奴隶,被情绪牵着走; 另一方面,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对别人的理解只能受限于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会保持距离,距离就是安全的。
2、关于安全感。
我们与人交往,前提需要建立安全感,这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安全感引用文中所说,就是我没有武器,我只有真心。如何营造安全感呢?
1)环境。 这个是安全感的首要条件,环境太重要了,有没有感觉到如果你在一个舒服的环境,你紧绷的情绪就会放松下来,如果此时有轻音乐,我们的防御机制自然会退去,随之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就会呈现。此刻我们可以安心地表达出我们的感受、情绪。这样,我们的负面情绪,才得以找到出口,而不再禁锢压抑在内心。
其实一个懂你的人,就犹如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有没有发现,当你遇上一个懂你的人,能抵达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的时候,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环境”,你会很渴望跟他表达自己的一切(包括事情和情绪)。
2)真心。环境只是硬件设施,但与人交流不是发自内心,别人也是感受得到的,大家都不傻。爱出者爱返,需要真心、坦诚。
3)微笑。也是考验我们的亲和力,别人是否愿意和我们接近交流,其实也就是证明我们是否有亲和力。如果你觉察到别人不愿意亲近自己,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哪里需要有待改进。
在心理学探索自我的诸多工具中,我很喜欢曼陀罗绘画,房间也裱着自己的画。每当看到时,内心总是明净如镜。我知道,探索自我的路是人一生的功课,我们需要时刻练习,才会不断健康成长。
5月17日在广东金融学院李老师的课堂上,我最受益的是李老师说的一句话: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接纳自己,接纳他人,面对现实,适应社会。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接纳?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快乐,是因为发生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不能接纳,所以不快乐。一旦内心不快乐,我们就无办法工作、无办法活好当下......
2月的时候参加心理学大会,我看到好多土豪,人到中年,已婚已育,事业有成,但是他们并不快乐。慢慢地我在思考,快乐其实跟我们的状态无关,也就是跟我们拥有的东西无关。
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感应到开心的事情的能力。
为了提起这种觉察力,我建立了《感恩册》,每天感恩三件事,提起自己的幸福感和快乐感。人有了幸福感,面对生活就会变得乐观、积极、自信,懂得肯定自己。参考“感情大于事情”原则,情绪好了,事情就好了。
心理学的工具,并不是什么神化的东西。它让我们知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愿意改变一下看法,把负面的想法提炼转化为积极的部分,事情就会变得更好。
小结:
1、内观仪式的感受
2、荣格先生文字段的感受
(1)自我觉察能力
(2)安全感:环境、真心、微笑
3、感恩册(学会快乐)
如果以上的文章你有共鸣,或者有帮到你的部分,不妨亲身试一下 ^^
我是KID,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