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青队除了耕种十来亩水稻田外,在离驻地三四里路远的锡坑山场上,还有一块七十多亩的茶园归我们经营管理。
茶园原来是县国营茶果场所有的。因当初摊子铺得太大,战线太长,因而对茶园疏于管理。在移交给我们的时候,茶树高高低低,长势参差不齐。我们初次进园察看的时候,差点没有失去信心。
初期,队里也没花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去管理茶园。主要是队里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再加上耕地整理、基建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善工作,没有精力安排茶园的生产和管理。
稍后,主管部门(我们归县茶果场管)安排队里一名队员到婺源进行了专业培训。同时,县里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也经常来队里进行培训指导。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炒制等环节,有讲课,还有实际操作。我们也是边干边学,逐步掌握了技术要领。
1977年开春以后,大概是这些年加强了茶园的投入和管理,茶叶长势有些喜人。于是,队里决定开园采茶,并对采摘和炒制等进行了生产安排。
这一天吃过早饭,我们准备好了相应的工具用具,通知了附近村庄的社员群众,一行人马开进了茶园。雇请的社员群众负责采摘鲜叶,按量付酬。我们队员负责收购、过磅及整理、运输等工作。由于没有控制好用工人数,采茶的群众一窝蜂来了不少,不到半天功夫,已经采下了大量的鲜叶。见此情形,我们当即停止了采摘工作。
随即,我们把全部鲜叶运送到寨下知青队(距我们队七、八里路程,因主要以茶叶生产为主,队里建了茶叶生产车间),借用他们的车间来加工炒制茶叶。车间里的机械设备还没有全部安装好,因此,我们还是采用手工方法炒制茶叶。
车间里,满地都是摊开的鲜叶(堆放易发热烧坏),各个灶台都生起了火。七、八个队员自觉地分好了工:杀青的、揉搓的、干燥的,各工种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几个工序,哪一个工序都不轻松:
杀青。炒锅内的锅温必须要达到450度左右的温度,青叶下锅以后,劈哩啪啦地直响。这时要快速地用手翻动茶叶,直至把茶叶炒软,起锅进行下一道工序。杀青时,鲜叶中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双手翻动时,那真是一个烫啊!
揉搓。将杀青好的茶叶放在簸箕中稍微摊凉后进行揉搓,使茶叶成型为条索状。揉搓这一工序是一个力气活,干不了多长时间双手就又酸又累的。
干燥。因为没有更多的工具使用,因此我们是在炒锅中直接干燥。锅中烧好适当的温度,将揉搓好的茶叶在锅中慢慢地翻炒,直到干燥。这个工序耗时较长,你必须要集中精力,不能走神。否则的话手很容易触到锅壁上,把你烫一个激灵!
手工炒茶工序虽然不是很多,然而生产进度太慢了,特别是干燥这道工序。本来看着不是太多的鲜叶,我们上了锅台之后就没有下来过,锅灶中也没有停过火。从下午开始炒,晚上连着一个通宵没合眼。怕把鲜叶沤坏了,我们先赶紧着把鲜叶全部杀完青,然后慢慢进行后面的工序。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三点多钟,才把这些茶叶全部炒制完成。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挑着、抬着(装鲜叶的大竹筐)炒好的茶叶,返回了知青队。
现在回想起这次炒茶,最后能算上是茶叶的(估计也只是三、四级的等级)好像装了一大水缸,剩下的都是等外茶(老俵们叫老茶婆),在仓库里用晒谷子的竹答子垫着,堆了半屋子。这么多的等外茶,也不知道是雇请的社员求快贪多,没按要求采摘,还是鲜叶放置过久,影响了茶叶的成品质量。也或许是我们的手艺太烂,致使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总之若按成本核算,这次是亏大了!
我是那时的知青队长,出现这次失误之后,我吸取了教训,再没有这样打人海战术了。而是自己采,自己炒(队里备有几口炒茶锅),而且这样炒制的茶叶质量也还是不错的呢,这是后话。
2018年9月15日于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