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很多基本技巧,修辞手法,词汇等表现手法,但是仍然不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文章,那怎么办?
《如何高效写作》这本书的作者从一开始天天逼着写作到现在出了几本书,他告诉我们写作是有具体的方法论的,只要掌握了写作的这七个步骤,人人都可以写出好文章。
1.确定信息
作者认为写作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消除差距。
差距来自于我们现状和应有状态之间。例如新媒体作者想要写一篇关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方法文章,现状是家长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育儿;应有的状态是每个家长根据这本书都知道正确的育儿。
如何去消除这个差距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现出最想传达的思想,确定信息就可以解决这个差距。针对育儿的差距一句话传达的信息就是掌握育儿的方法就可以学会如何育儿。
如何来思考这个“信息”呢?请看下图,图中的上下两端是“应有状态(To Be)”和“现状(As Is)”。中间画有三个方框,分别是“整体信息”(也就是想说的是什么)“预期反应”“预期印象”。这就是写文章时的思考程序。
2.分析读者
为什么必须分析读者呢?原因在于,所有沟通交流的质量,都是由交流的对象来评价的,文章也是一样的。所谓交流,只是自己传递出信息是不成立的,必须要有接收信息的人,而交流的质量,就是由接收信息的人来评价的。
根据读者的不同,文章的要素也会随之变化
❶ 读者是谁?他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读者是谁?
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读者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负担着怎样的责任?
如果要避免文章被误解了,那么,就有必要先想好都有哪些人有可能看到这个文章。
(2)读者掌握的知识有多少
❷ 读者对背景、事情经过等情况掌握了多少?
对于这个主题,读者对其背景、事情经过了解多少?
读者拥有什么样的背景知识?
根据读者对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变换用词方法、判断是否可以使用专业词汇。
❸ 读者在担心什么?
读者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担心些什么问题?
读者的思考倾向是怎样的?
他们主要的兴趣点就在于:到底是多少钱、这个能赚到钱吗?而对于同样重视成果,但也重视“达到结果的过程”的人来说,就必须对达到结果前的过程、行动等进行说明。
根据对方所关心的问题——想先知道些什么、听些什么不同,则开头的写法也不同。
例如,一些乞丐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温饱问题,而并不是一件衣服给他们值多少钱,他们能用这件衣服换多少钱?
❹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与作者的距离是怎样的?
读者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说话方式、写作方式)是什么?
读者了解我吗?
了解的话,与我的距离是近还是远呢?
这个只要看看对方所写的文章就能知道了。对方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写邮件的、写出来的材料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些,就能知道对方喜欢的表达方式了。
3.收集点子
收集点子也就是收集我们的想法。想法就如同闪电一不小心就溜走了,那些作家都是善于收集自己想法的人。
收集想法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条一条的写下来:一口气写下来之后不加评判之后再归纳总结。
✔写在便签上:这种方法的原理跟一口气写下来极为类似,只是在步骤上有稍许不同。一口气写在便签上再方便替换及分组,相同的放在一起,不相同的分开;对各个组贴标签进行归纳。
比如说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更好地展现女性的个人魅力。
其中的点子包括如下:穿衣打扮,个人风格,谈吐举止,文化修养,自信程度,能力高低,亲切友善……
对便签进行分组和贴标签。:
穿衣打扮,个人风格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归在一组。(外表)
谈吐举止,亲切友善。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归在一起。(内在修养)
文化修养,能力高低,讲的是一个内容归在一起。(努力得到的东西)
自信程度讲的是一个内容归在一起。(个人魅力)
✔储存想法。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大脑也在不停的思考,看到一片云,看到一个人,经过一辆车,看到一个风景都能促进我们想法的产生。
这时候要遵循三上法即“马上、枕上、厕上(日语词汇、如厕的意思)”。马上,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使用电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时候;枕上,就是睡觉前、刚起床的时候;厕上,也就是上厕所的时候。
把想到的点子可以记录在本子上,也可以记录在手机上发送给自己。
✔用书本作为点子的出发器。
我们从阅读看到作者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有时候也因为这种想法触发想到更多的点子,或者因为我们的某一见解与作者的见解产生了不一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去链接这个事件从而又想到不一样的点子。
4写概要
写概要也就是我们确定一个文章的骨架,也就是确定我们的叙事结构。
遵循两点是避免跳跃性和噪音。跳跃性是指的是说到A立马跳到另一点B,读者有些分不清逻辑结构;噪音的方法,是因为我们写的内容为主题无关。
利用条理清晰的故事情节引出结论。故事情节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可以帮我们消除认知等级。故事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可以一步步阅读下去。
故事情节的写法有三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便是“导入”“结论”“支持”“结论”。
它的结构就是:先把结论写下来,然后摆出一个以上的证据,最后再总结一次结论。证据的话,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好几个。有好几个证据的情况下,就要按照它们的重要程度、空间位置、时间序列等顺序进行排列并展开说明。
例如,小孩缠着父母给买游戏机的例子。在导入的部分,孩子会这样说:“爸爸爸爸,我有个想要的东西……”促使父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时,父亲就会说:“嗯,又来要玩具了吧。”接着,孩子就会传递出这样的结论:“我想要个新的游戏机。”在这里,父亲就会说:“前段时间不是刚买了一个吗?”这时,孩子就会不失时机地回答:“嗯,之前买的那个都是两个月以前的了。”这就是一个证据。更进一步,孩子把各种”这就是一个证据。更进一步,孩子把各种证据一一展示出来:××小朋友也有一个、我没有的话就没办法和大家一起玩了、我会好好写作业的。这些证据都是孩子认为有可能说服父亲的素材。也就是说,是按照“重要程度”的顺序来排列的。最后,再次强调结论:“就给我买一个吧。”这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框架。最终,父亲还是被说服了:“真是没办法啊。一定要认真做作业哦。”
6写草稿
这个实际上指的是,以之前说明的东西为基础,试着写下来看看。可以用手写,习惯了用电脑的人,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我们之所以不敢去下笔是因为我们会有完美主义,我要再下笔就要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可是这样的想法在一开始就是错的。海明威曾经说过每一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写草稿就要放松心态,怀着写了第一遍要扔掉的心态去写。
选定概要的框架,根据这个框架,想到什么写什么。切记,不要想着要写得很完美。说到底,就是粗略地写一下,一开始没有必要写出很有说服力、很漂亮的文章,请抱着扔掉初稿的前提来写作。
7.推敲与修改
修改文章,我们可以借助第三方视角来修改这篇文章,把文章发送给自己的读者朋友,让他们提出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为了从这种固化了的思维中抽离出来,让第三者来看、得到第三者的意见是最有效的。
修改和写文章的三个基本原则:
叫《沟通技巧》写文章时需要注意的三个原则——(1)一个词/一个意思;(2)一个句子/一个点子;(3)一个段落/一个主题。
❶ 一个词/一个意思
选择读者能够理解的词语
选择确定为单一语义的词语
有很多词语是带有多重意义的,重要的是,能否与读者建立共识。如果这个词可以解释成好多种意思,那就必须对其进行说明。如果与读者持有相同认识的话,则不需要对词语进行严密定义。说到底,就是要根据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判断。
❷ 一个句子/一个点子
一个句子中,只表达一个思想
不要使用不作为转接连词的“ga”
书中写到:“就是说在一个句子中,不要放进各种各样的东西或者是多个点子。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就要在句子中排除掉不作为转折连词的“が”(日语书面语中,“が”是作为转折连词使用的,但在口语中,经常被用作句子之间的停顿,表示单纯的接续,并无实际意义——译者注)。”
❸ 一个段落/一个主题
在一个段落中只涉及一个主题
不要写进与主题无关的信息。
段落中放进了两个主题,即“拥有丰富的类似项目的经验”“开展过与控制商品质量相关的活动”这两个主题,让人摸不清头脑,想说的话题有两个的话,分成两个段落来写就可以了。
——完结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