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开窍于目是中医的经典论述之一,目属五官之一,司视觉,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之功。中国传统中医学认为,眼睛虽然只是人体的一个局部器官,但是它与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
之精。”这里,眼睛不仅是看事物辨颜色的人体器官,还反映着人体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精气旺盛,眼睛也就视物清晰、神光充沛;精气不足,则脏腑失调、气虚肾亏,无法贯气至眼睛,最终形成近视等眼部疾病。而人体能否保持充沛的精气,则与肝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肝开窍于目,《灵枢》谓“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元代倪维德眼科名著《原机启微》谓“……故肝受剋,而目亦受病也”,提到肝脏与目的生理、病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均说明目除了与肝脏密切相关外,与五脏六腑也通过经络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北宋《太平圣惠方》所述: “明孔遍通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 诸脏既安,何辄有损”。
《内经》曰“肝开窍于目”,足厥阴之脉连目系,所以目与肝经最为密切。但“诸脉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虽与诸经、脏有广泛联系,而与足厥阴肝经最为密切,故凡论“目”,莫可忘足厥阴也。
《灵枢·经脉》曰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胕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所以,肝的经脉上联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脏贮存极为丰富的血液 ,靠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和输布全身。故《内经》曰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血的作用之一是营养眼睛 ,保护视力,所以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由于肝与目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肝血充足,则双目有神,视物清晰;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则可见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可见目赤生翳;肝阳上亢,则可见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可见目斜上视等。所以凡目之有疾,常调治肝足厥阴,此谓之求本者也。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五官之首,保护眼睛就是善待自己,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中,有80%是靠眼睛获取的,所以一定要保护好眼睛,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可以有效指导对眼睛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