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余华做客“长江讲坛”)
4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广阔的文学”的精彩演讲。讲座场面异常火爆,不仅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报告厅外的直播大厅也挤满了热心的听众。讲座内容非常丰富、有趣且深刻。我当时作为电视台的实习记者,在台下默默聆听,甚是入迷,奋笔疾书写了将近十页笔记,现将部分讲座精华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这个题目是骗人的”
讲座一开始,余华就坦诚自己做讲座从来不做准备,向来是想到哪就说到哪。接着又打趣地说道:“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广阔的文学’,我觉得我的演讲其实说不出文学的广阔性来,这个题目是骗人的。”这个直率而幽默的轻松开场引得全场听众哈哈大笑,也博得大家一阵热烈的喝彩和掌声。不过,余华还是简要谈论了一下文学的广阔性。他说文学包罗万象,什么都有。在文学中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有气象学,更不用说有历史有政治了。
“莎士比亚的才华就是夸张的才华”
接着,余华说文学中有很多独特的描写,尤其有很多夸张的描写。先是举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例子。在希腊神话中,闪电被认为是众神之王宙斯的鞭子。然后余华讲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一个被诬陷流放荒岛的大臣,在历经磨难且双眼失明之后,又接到皇帝派人送来的赦免诏书。在接到诏书时,这位大臣无动于衷,然后回答说:“上面(指诏书)的字,就算每一个都是太阳,我也看不见。”余华说,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样,“莎士比亚的才华就是夸张的才华”。
“我们都是赵七爷”
一讲起故事,余华便来了精神,说今天就从故事讲起。余华认为故事在文学中非常重要,然后就讲起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余华认为《风波》中写的最妙的是赵七爷,革命军来了,赵七爷就把辫子盘在头上,等到革命军走了,听说恢复了帝制,赵七爷又把辫子放下来。对于赵七爷这种面对社会巨变为了生存而做的变通,余华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赵七爷”,这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是中国人面对社会巨变最常用的方式。不过余华认为这也无可厚非,当社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巨变时,“立在潮头的人都不能掌握命运”,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优秀的作品永不过时”
讲到鲁迅,余华先生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其他作家,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余华认为他们和鲁迅一样,都写下了很多“时代感很强的作品”。而这些刻画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既是社会文本,又是历史文本”。接着余华谈到自己有一次漫步巴黎街头,面对一个个形形色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时,心中突然涌现出北宋欧阳修的诗句“人远天涯近”。在异国他乡,在富丽繁华的世界浪漫之都,最能切中自己内心感受的语言竟然出自将近一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对此,余华感慨地说:“优秀的作品永不过时。”并指出:“不同时代作家的作品都会打动你。”
“故事的灵魂”
余华讲的故事,都是那些最能触动他内心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没有准备,这些故事也能自然地从他心里一个接一个的浮现出来。一个好的故事,必定是有灵魂的。余华认为,故事的灵魂往往在于几个细节,一小段描写,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余华讲到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和他的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并讲了其中的两个故事。余华认为茨威格故事中的灵魂在于,他把自己的历史观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接着又讲到了法国著名作家蒙田,余华认为蒙田笔下故事的灵魂在于,他“从来不用高深的话语吓唬人”,却能讲出非常动人的故事。
“人性的力量”
余华的讲座虽然没有严瑾的“章法”,然而不知不觉中却也在逐步深入。接下来,余华用三个(准确来说是四个)故事讲述了“人性的力量”。这些故事每一个都很令人感动,每一个都可以触动人的灵魂。
第一个故事出自蒙田,讲的是德国在统一之前,有一个城市遭遇了猛烈的围攻,最终因无力抵抗而准备投降。但是进攻一方却不依不饶,扬言要把城内所有男人杀光,只允许妇女和小孩带着自己的东西出城避难,结果等到第二天妇女出城时,他们发现所有的女人都费力地扛着自己的丈夫走了出来。进攻者看到这一幕,深受感动,最终放弃了屠城的计划。
第二和第三个故事是余华在耶路撒冷参观二战纪念馆时亲历的见闻。其一讲的是有一个纪念被屠杀的犹太孩子的纪念馆,这个纪念馆的顶部像夜空一样,每一个遇难的犹太儿童的名字都被镶嵌在上面,像星星一样闪烁,同时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在一个一个地念这些名字。“每一个死难者都有名字。”余华为这种纪念方式深深感动。
另一个讲的是余华来到许多纪念碑前,这些纪念碑是为那些在二战中拯救了犹太人的人所立的,其中有很多很著名的人士,然而余华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普通的波兰农民。这个农民没有文化,他冒着巨大的风险把两个犹太人藏在地窖中,直到二战结束。后来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救犹太人,他说:“我们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但我知道人是什么。”就是这句话,这句展现出最真实最质朴的人性之善的话,让余华永远地记住了这个农民。
最后一个故事是《圣经》中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富人由于厌倦了丰衣足食的平淡生活,就把家业交给一个最信任的仆人打理,自己则带着亲人和少数仆人出门远游。若干年后,富人老了,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准备返回故土。富人先派了一个仆人回去告诉那个帮他打理家业的仆人,结果被派出去的这个仆人很久都没有回来。于是有人对富人说,这个仆人肯定被杀害了,家乡的仆人已经背叛你了。但是富人坚决不相信仆人会背叛自己,反而认为是自己不应该派一个笨嘴笨舌的仆人回去,于是又派了一个聪明伶俐的仆人回去,结果这个仆人也被杀了。但是富人还是不相信家乡的仆人背叛自己,又派了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回去,结果小儿子也被杀了。最后,富人终于知道自己真的受到了背叛,于是带领着一批人用武力夺回了自己的家业。余华认为,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充分展现了人性的纯洁,后半段则表明,这种纯洁的人性一旦爆发出来,那么谁也无法阻挡。
“我们国家在变得越来越好”
精彩的讲座结束之后,余华还和现场的听众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中,余华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作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内心所发生的转变。当被问到“一个人是应该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时,余华回答说:“这两者并不矛盾,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生活的经历非常重要,阅读的经历也非常重要。”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社会时,余华认为,中国有很多问题,这是无须回避的,但是从90年代开始,自己对中国社会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们国家在变得越来越好。”余华谈到了自己近年来的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进博物馆和图书馆,他说:“我现在走进博物馆和图书馆,就像走进车站一样,人非常多。这就是希望!”
(讲座结束后众多读者排队等候签名)
(2017年4月于湖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