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受过陪父母下地干活的烈日炙烤;体验过冬天自己割草打草帘,为学校教室挡风;熬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岁月。因深知农村的苦,上学时我格外用功,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对我来说,上大学算是经历了三次“高考”。
小学时在村里上,由于我很认真,成为班里的“尖子生”。老师觉得我是个苗子,建议托关系把我转到乡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对想转入的学生是要考试的,人家平时小测验的卷子,在我却极难,语文数学都没有考及格。最后老师决定收留我,但是得“蹲班”。这是我的第一次“高考”。
上初中时,由于想上大学,我也特别用功。但是因为我们乡高中教学水平不行,从未有人在乡高中考上大学,想上大学都必须考县重点高中才有可能。三年初中努力,熬坏了眼睛,成了近视眼。住校时每天早自习后吃凉饭,把胃搞坏了,经常绞痛。因为长时间点蜡烛熬夜上自习,眼睑裂口子,又痒又疼。冬天下雪,早上学校水龙头冻了,用冰冷的雪洗脸。手出了冻疮,晚上睡觉特别氧,一挠又引起钻心的疼痛。经过全县高中入学选拔考试,我成功考上了县高中,这算是第二次“高考”。
高中三年,无论自己多么用功,测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因为每个人都在用功,方法天赋不同,成绩排名便有了区别。我模拟考试的分数跟历年高考分数线比,总是在大专录取线上,够不上本科。三年高中,我努力了三年,也焦虑了三年。临近高考时,我感冒了,久治不愈变成了支气管炎。仿佛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我竟然超常发挥,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
上大学时,记忆最深的是,上完晚自习总是饿着肚子睡觉。一个月300元伙食费不够啊,中午只敢要食堂半份菜,不是不想吃,是真的吃不起。
我们作为第一届“并轨”生,全部自己找工作,用人单位跟学生“双向选择”。那时候我特别羡慕学长们,人家上大学学费便宜,毕业后学校还管分配。所以,大学四年,我也在用功学习着,怕自己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对不起父母的含辛茹苦。
作为不怎么出名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我找工作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进大城市,二是要有户口。结果,我来了北京,进了大型国企。
上班了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一个亏损单位。父母不知道情况,听说进了国企还挺自豪。举目无亲的大北京,工资区区几百块,严重时还开不出工资。春节都不敢回家,自己躲在单位宿舍里哭。
后来换了领导,公司扭亏了,自己也当上了中层干部,收入也增长了。两件事让我很焦虑,一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女朋友父母嫌我啥都没有,收入又不高,坚决不同意。而我的父母觉得自己儿子是大学生,又在国企上班,虽然啥都没有,但孩子优秀,逼着抓紧结婚。二是国企人事复杂,论资排辈,当上中层后想有作为但受到排挤。
那时候总是睡不着觉,十分焦虑,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感觉不到生活的温暖,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我觉得自己快崩溃了,整天郁郁寡欢。像是一个行尸走肉,机械的工作,痛苦的生活着。
偶然间,我看了《心理咨询》和《曾国藩三部曲》两本书。《心理咨询》就像一个创可贴,在受伤的心灵上贴上一贴,可以疗伤,让我的心理暗示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的暗示自己是个失败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曾国藩三部曲》这本书,让我了解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知道如何处理人生进退。就像一个拐杖,在我快失去行走能力的时候,支撑了我的人生。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买房,结婚,读研,生养孩子,工作压力等等这些事便都不算事了。我自己有了强大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一切进入了良性循环,过去那些自认为的“苦”,现在看来却是人生财富了。
如今,无论多忙,无论遇到多大的困境,我都能泰然处之,不至于焦虑抑郁。因为我坚持了阅读的习惯,书里有无穷的人生智慧,让我知道如何看待荣辱,如何处理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