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永清心理分会邀请北京阳光历奇总教练杨金华老师讲解阳光历奇活动,并与学会会员进行了座谈研讨。
细节决定成败
在介绍阳光历奇一年级入学课程时,杨老师说大多数学校都会进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其形式无外乎班主任老师强调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但往往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年级学生根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不知道自己要怎样去做。而阳光历奇的一年级课程分为学会听讲、学会排队、学会说话等模块,如将课堂学习的要求概括为四句歌谣“听讲的时候,耳朵像小白兔一样,竖起来仔细听;眼睛要像鹰一样盯着老师不放松;头脑要像孙悟空一样聪明,明白了要点头,不明白要摇头,千万不要不懂装懂”,通过一个个的具体活动,通过一遍遍的吟唱歌谣,让学生在游戏中、在行动起来的同时,明确小白兔的耳朵是怎么听的、鹰的眼睛是怎么看的、孙悟空的头脑又是怎样聪明的,使得每一项要求都很形象、都很具体,并通过游戏重复的方式,让孩子们将正确的行为固定下来,从而养成好的习惯。
我们都听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真的做好细节。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高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忽视教育规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为形式不对、途径不对、语言不对,学生如听天书、如坠云海,最终没有形成好的观念、好的习惯、对的方法。只能使用最笨的办法,多留作业,通过一遍一遍做题、一遍一遍练习,让学生生硬的记住所谓正确答案、所谓正确思路,还沾沾自喜地将这种做法概括为“熟能生巧”,岂不知学生的学习方法愈显单一、思路日渐禁锢、想象力日渐枯竭,在以后的学习中日渐吃力,失去信心,变得厌学。
而我们所知的好老师或者名师,往往从不放过教育教学的微小细节,表现越优秀,就越能抓住教育的细节。
热爱工作,愿意陪伴学生长大
上述,教师为什么没有从教育规律、学生认知水平、课程特点、学校资源的分析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这里面既有目标设定的偏差,即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养成之间,亦即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取舍或轻重判断出现了偏差,即教师选择了更为显见的更容易评定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成绩作为活动目标。这种目标选择因为缺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支撑往往适合于低年级学生或短期教育活动。
另外一个原因,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程度,我们知道,越爱一个人、一件事物,我们就越愿意深入了解他(它)们,越愿意从他(它)们的角度、立场去考虑问题,就如家长对子女,真爱自己孩子的,就会关注自己的孩子,陪他说话,陪他游戏,知道他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烦恼,就愿意让他更快乐,就愿意为了他能长久快乐下去而努力,改变孩子,甚至改变自己;还有一部分家长,声称自己很爱自己的孩子,经常说自己为了孩子成长学习付出多少精力、花费多少金钱,却没有耐心陪孩子说几句话。我们不能说后一种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不公平,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就如在研讨中,一位大二学生提出的问题“两个师姐”:
两个师姐同去一个小学实习,分别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实习结束,甲师姐说到这样一个细节:乙师姐班级管理严格,纪律井然,大家都说好;而自己却总感觉管不住学生,学生好像也不怕自己,班里好像总是乱哄哄的。可是,考试了,竟然是自己的班级考得更好。甲师姐很困惑。
当然,这位大二学生也很困惑,困惑自己应向哪个师姐学习,困惑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杨金华老师没有回答,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这两位师姐都是好老师,因为她们都想把班级管好,都想把工作做好,也都付出了努力。只是因为她们的性格不一样、对班级管理目标的理解不一样、甚至个人能力构成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乙师姐的班级管的严、秩序好,她应该付出了很大努力和心血,首先是对学生的持久的观察分析,其次是对纪律的不断巩固,还包括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我们没有听到甲师姐反馈乙师姐出现处理失当,乙班的学生可能感觉受到很强的约束,不过纪律观念和适当的约束也是个体成长必须的,由此,乙师姐得到学校和家长的称赞,是应该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管理模式可能带来的学生自主性丧失和攻击性变强的危险。
甲师姐的班级,虽然也努力了,但纪律秩序相比乙班还是存在差距,表面看是一个管理不力的典型,可能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批评,但这种班级可能充满人文关怀,学生成长的自主选择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却会得到锻炼和提升。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管理模式可能带来的学生脆弱、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危险。
有人可能会对号入座,说乙班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甲班是素质教育的典型。也可能有人会说,甲班成绩好过乙班,不就说明甲班的管理更好吗?我觉得不能简单评定。因为影响一个班学习成绩的因素会很多,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其他学科教师以及一次考试的偶然性等。所以,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是与管理者的特点、管理的目标任务、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每一种管理方式都有它的合理性,也会有他的不足和风险,妄图用一种模式应对所有问题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作为一名心理专业学生、一名心理咨询师或一名管理教师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关注三点:一是管理分析,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管理风格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进行完善,如让“乙师姐”的管理风格更加“圆润”,而“甲师姐”的管理更加“强健”;二是心灵关怀,防止教师的心理失衡,如防止“甲师姐”的挫败感和“乙师姐”的焦虑感,甚至职业倦怠;三是从学校文化、学校活动的层面采取措施,在班级管理之外进行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不能把学生成长的重任都放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肩上。
这两位师姐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在陪伴孩子长大,一个让学生体验到爱的温度,一个让学生体验到纪律的严格,他们都具有成为好老师的潜质,他们也都需要专业的引导和心灵的关怀。
如果你想让学生相信,你自己一定要先相信
杨金华老师反复提到一个细节——发书的过程。
一般老师发书,有耐心的会自己一套一套发给学生,耐心不强的会自己看着由学生发,有的动作轻柔轻轻放在桌上,有的动作粗犷直接扔过去。
杨老师的发书过程是这样的:老师双手捧着课本,学生一个一个到讲台来领,如小明走到老师面前,对着老师(书本)敬礼,老师双手将书授给小明,小明双手接过书籍,转身向同学展示,伴随老师的教导,“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课本就如战士手中的钢枪,就想老师一样,教给我们知识,是我们的伙伴和帮手,我们要向爱护我们自己一样去爱护它们……”。
发书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充满对知识、对教师尊重。我们将自己对书籍的尊重和爱戴、对知识的憧憬和向往,通过庄重的仪式化动作传递给学生。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尊重老师、尊重知识,那么我们首先要通过我们的言行表现出:1.老师、知识值得尊重;2.我们自己很尊重老师和知识。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示范的效果是我们难以估量的。这里举一个反例,在传销组织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洗脑,怎么洗?让几十名老成员和几名新成员在一个封闭的场所,由几名“成功人士”介绍成功经验、切身体会,通过庄重的仪式、热烈的环境、重复响亮的口号以及“成功人士”、老成员坚信不疑的神情,让新成员不得不相信,自己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宗教仪式,通过大师一整套繁复庄重的仪式动作,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想让学生相信,自己就先相信,再通过迥异与日常随意行为的仪式化动作,以一种震撼的效果,直指心灵,收到奇效。
因此,老师,请您牢记一句名言“小处不可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