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中国哲学思想,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分享道家思想另外一个代表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介绍庄子的道家思想之前,让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同样是道家思想家,老子和庄子的差异。
庄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69年,姓庄名周,所以我们经常有称之为“庄周”。我们都知道,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之后,然后就是庄子比较有名了,我们可能认为庄子和老子是差不多时代的人。但其实他们差很远,老子出生的年月虽然不详,但是大约是公元前571年左右,而庄子是公元前369年,前后基本上相差了200年,就好比现代的我们和19世纪初的两代人一样,其实社会环境相差很多。庄子出生在战国中期的宋国,而老子是出生在春秋中晚期的陈国,春秋一般我们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为止。
“春秋时期”虽然周朝开始衰落,进入了“礼崩乐坏”的年代,但是相比于“战国时期”,那社会环境还是好太多了。我们都知道,周朝是以“礼乐治国”,所以,大家对战争还是非常克制的,而在战国时期,大家就没有那么克制了。有两次著名的战争,一个是发生在大约公元前638年,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一个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通过这两次战争就可以窥视两个历史时期的差异了。
泓水之战是宋国的宋襄公和楚国为争夺霸权,发生的一次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是以宋国失败而告终。但是过程非常有意思,因为其实一开始,宋国是占有地利优势的,宋襄公集结大量军队在泓水边等着楚国来应战,楚国的军队正在渡河,宋国的一个军官就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但出人意料,宋襄公却说:那不行,这不符合战争的“礼数”,而且还进行了长篇大论,大概意思是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什么的,一要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了再进攻。但结果就是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宋军最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输得很惨,宋襄公还因此受伤了,第二年就去世了。如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确实有点傻。但是,在当时非常注重“礼仪道德”的春秋时期,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但300多年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时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这个地方,和赵国军队发生了激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占领了长平,而且秦国军队还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被活埋的,可见这个时候的战争已经完全不讲“礼”了,非常残酷。
当然这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两个例子,我只是想说明老子说在春秋和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那这导致他们的思想也有了差别。那他们的思想有什么差异呢?简单来说就是,老子的思想更“外向”,更偏向于“治世”,有更多的自然主义倾向;而庄子的思想更“内向”,更偏向于“治己”,有更多的人文主义倾向。
在老子的年代虽然周朝礼崩乐坏,但礼仪制度还尚存,也是比较和平的年代,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很多章节也都是论述君王的治国思想,比如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老百姓等等,甚至还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状态下生活方式的向往。而庄子生活中战国中后期更加残酷的战乱社会,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虽然他们都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但是庄子的思想有一种被动“避世”的倾向,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力,而老子的思想则是一种主动的“避世”。
在《庄子》里面很多故事都显示出了庄子这种人生态度,在《庄子》的外篇、内篇、杂篇等几十篇文章中,很少对如何治理国家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的时候,也是简单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庄子》中的名篇,比如“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等等,都是关于庄子关于人生哲学的论述。所以,如果要说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最大的区别的话,老子更偏向于自然哲学,而庄子更偏向于人生哲学。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老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人生的思考,庄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治国思想。
其实,这种差异并不奇怪,在古希腊,历史也是惊人的相似。在西方,在公元前5-6世纪,是古希腊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从公元前600多年的“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开始,此后古希腊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比如提出“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数本原论”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火本原论”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存在论”的巴门尼德、当然还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等。公元前4-6世纪,是西方思想奠基的年代,他们和我国古代的老子、孔子是差不多年代的。
但是在古希腊公元前400多年,先后经历了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等战争之后,古希腊文明开始衰落,后来被亚历山大所带领的马其顿帝国所征服,而在亚历山大时期,古希腊产生了多个哲学流派,包括:犬儒学派、崇尚“快乐主义的”伊壁鸠鲁学派、崇尚“禁欲主义”的斯多葛学派,还有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和苏格拉底和泰勒斯时期的思想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幸福和快乐,而很少关注外在的世界。有这样的思想差异,当然也是和当时古希腊文明衰落,被外族入侵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所以,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虽然他们并没有什么交流,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其实是类似的,在轴心时代,他们的思想都从自然主义转向了人文主义,而这背后,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好了,简单对比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和东西方思想的差异。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是庄姓的始祖。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也是古代名家学派创始人惠施的朋友。庄子的思想原著并没有找到,现在我们熟知的《庄子》一书是由公元3世纪郭象重新编著的,郭象也是《庄子》的大注释家。《庄子》原著52篇,现存33篇,它和《老子》、《周易》三本书合称为“三玄”。其中的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很多方面。另外,《庄子》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和审美学上的经典作品。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短短数万字的《庄子》,包括了几百个寓言故事,其中我们熟悉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呆若木鸡”都是出自《庄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