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9号,高考最后一天,当然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今天开始高中和高考已经彻底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都能看到学子撕书减压的新闻,今年信手上网一搜,发现百度百科上“高考撕书节”已经赫然变成了一个有明确定义的词条,不禁有点感慨,想当年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曾经有撕书的举动,但结果是被老师抓住狠狠的批评了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啊。
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总会有人问这种问题,请问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也经常听到某些人说哪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那除了矫情,我只能说明你读书太少,或者人生过于苍白和无趣,一本书之所以能够对你有所触动和改变,那只是诱发了你原来便蠢蠢欲动的念头和觉知,在你原来欲望的干柴上扔下一个火苗而已,你只是看到了你想看的部分,没有一本书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即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多看有用和有价值的书,自从我在微信上推荐过两个读书清单后,经常有人私信我“老张,你那么忙,你究竟是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去看书的,你骗人,糊弄我们的吧”。切!我推荐的书可都是我全部真实看过的,只是我有我的方法,今天就来分享下我的速读法则:
1、整合碎片化信息,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读书
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说,工作驱动阅读,很多时候我读书是功利性的,阅读之前我会先思考一下究竟我想从这本书中获取什么,比如我看一本讲网红经济的书,那么我会整理这个问题背后我已然拥有的碎片化信息,确定我所知道的:
什么是网红;网红在哪些平台活跃;网红靠什么赚钱?
明确我不知道的事以及我想了解的事:
网红经济兴起的原因;网红经济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只有明确的知道自己想从书中获得什么,才能从书中快速筛选出解答你疑惑的部分,有效的阅读并不需要一字不漏的通读全书。
2、纲举目张,拆骨阅读
拿到一本书以后,我习惯性先看目录,标题,和每个章节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个很类似于我们上学的时候做阅读理解的技巧),把全书按逻辑框架划分,提炼观点精华,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一本书的构成,从而提纲挈领,抓住关键主题,条理清晰的进行阅读。
另外,我是个喜欢跳书看的人,通常我会选择先阅读书中对我有用的部分,回过头来再进行整书阅读,这种方式让我更快速的获取需要的知识,并且在二次阅读的过程中对感兴趣的内容形成进一步深化记忆。还有我从不看序,除非这本书的内容足够吸引我,我才会有心情去了解花絮。
3、选择性阅读支撑素材
对于书中诸如论据和案例等支撑素材,我通常会看书是中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写的,如果是外国人写的我通常只看论点部分,因为国情、文化、应用场景方面的差异,很多国外普适的案例挪到中国来就会水土不服,对于这样的论据我就选择直接跳过。我不太死啃书,如果你当下看不懂这本,看不懂就看不懂呗,何必为难自己,可能是时间未到,以后找机会再看,也有可能根本就是一本烂书,哪怕是别人说的天花乱坠,与我何干!
4、好东西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做笔记,把重要的观点、阐述记录下来,我有个叫《杂论》的PPT,里面摘录的都是我认同、感兴趣的观点,每次备课我都会先拿出来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些启发,另外,这样做还可以给你感兴趣的内容一个存储的空间,同时给自己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很多内容你在不同的时间和心态下阅读,都会生出不同的感悟。
同时我很鼓励用kindle看书,除了可以作标注和笔记,还可以看其它人做的标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启发,自己以后用的时候也非常方便。
以上,就是我的速读法则,它们帮我解决了大多数书籍的阅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鉴下,不行的也不必强求,读书这事随缘,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最后想说:
书,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觉知的一个来源,如果有问题看一本书解决不了,那就两本,还不行,那就一百本,看多了,人生就简单了!
作者/欧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