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单里,一直有一项叫做“关于死亡”的一系列书籍,这个书单存在很久了,却一直一本都没有看过。很奇怪,我们似乎在知道“死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回避“死亡”。我至今都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死亡”这个概念的,那是小时候(不记得是几岁)跟爸妈一起看一部电视剧,剧里的某个人躺在医院,全身被绑带裹得严严实实,然后他身边的人开始哭。我问了我妈他们为什么在哭,我妈说因为那个人死了。这是我有记忆的第一次听到“死”这个概念。或者在这之前还有,但我不记得了。
死亡可以跟这世界所有悲情色彩的词语一一匹配,可以在一瞬间转变任何一个愉悦的氛围。因为谈及死亡,我们会静默会严肃。我历史书读得不够,我不知道是从哪个年代哪个时刻开始我们自然而然地谈到死亡就会这样。可是我知道很多事情越是逃避越是恐惧,而我们就一直困在逃避死亡恐惧死亡这个恶性循环的圈子里。
刚刚说的关于死亡那个书单,也就是上个月,我才从图书馆借来第一本,但其实直到昨晚还没翻开过。我总觉得应该做好了准备才去看这本书,我所说的准备包括一个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心情。然后就在昨天,我看了最新一期《奇葩说》,辩题是“如果你的亲人得了绝症,你会不会鼓励他撑下去”。我真的从李林(第一个发言的辩手)开始讲就开始哭,一直哭着看完了全场辩论。我承认我本身就是一个低泪点的人,所以我毫无意外地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圈,以至于全场我都没去关注辩手们的逻辑性,只感觉一个个点都戳到内心。
正如这场辩论最后没有去得出输赢的结论一样,也正如马东最后说的一样,这个话题本身就不是一场辩论,根本无论对错,整个话题只有感性没有理性,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经历,每个人谈及这个话题都会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只是自己也忍不住会去想,如果是我,我会去鼓励别人吗,我会希望别人鼓励我吗。昨晚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想顺便谈谈自己的看法的,今天突然不想说了,其实鼓励不鼓励,奇葩说里面每个辩手包括采访到的人已经说了足够多的理由,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其实我怎么想,大概已经不重要了吧。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死亡?我很同意最后蔡康永说的,我们应该练习面对。尽管此刻心中有一万句想说我TMD才不想要有这个的练习机会,但其实,谁逃得过。《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因车祸去世的小男孩哈里,去世后的他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却因为心中的挂念,心中“未完成的事”而去不了天蓝色的彼岸,所以化为幽灵回到人间看他的家人朋友,看没有了他的世界是变成什么样。
书中有一段关于哈里和他姐姐的内容:
哈里在出车祸之前跟姐姐吵了架。哈里大声说:“我们走着瞧,我们走着瞧!我这次可算是恨上你,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姐姐说:“那太好了,你永远也别回来!”
“你会后悔的!你会后悔的!我要是在哪天死了的,你准保会后悔的!”
“你放心吧,我不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赶快走。”
哈里用力把门撞上,骑上车就走了,他被卡车撞死了。
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哈里特别想见姐姐,想跟姐姐道歉,想跟姐姐说他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想跟姐姐说不要难过,想跟姐姐说不是她的错,想跟姐姐说可她可以用他的每一样东西。但是他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书里并没有从姐姐的视角讲述哈里死亡后的姐姐,但此刻的姐姐一定也跟哈里一样,想见哈里,想跟哈里道歉,想跟哈里说她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想跟哈里说都是她的错,想跟哈里说她再也不跟他争东西。但是哈里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是等到伤害已经造成,总是等到一切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悔不当初,但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们总是口口声声说着珍惜身边的人,却一次次的伤害彼此。死亡可以磨平所有的伤害,但死亡无法带来弥补和挽回。但我们更不想的,是死亡把一切都推向那个悲情的极端。我们无法阻止死亡,但我们可以珍惜死亡前的时光,我们无法避免死亡,但我们可以去抵抗死亡带来的伤害。就像书里说的“你不在了,但生活还在”。如果死亡带走了我,我最不想见到的,大概就是,它还带走了你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