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完了知识付费的诅咒,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没有把知识付费的套路和陷阱都说清楚,所以往深里说一说,如果还没看上一篇文章的,请回看知识付费的诅咒——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89308524b57
先讲一个段子,横扫欧洲拿破仑去部队视察的时候,喜欢听部下汇报,汇报的越快,他就越高兴,一个军官磕磕巴巴的说,我的部下,额,有325个人,阵亡了。。。。80多个,伤了。。。可能有20个,还能战斗的,嗯,应该是240个,拿破仑给他撤职;而另一个军官说:我的部队阵亡345个,受伤264个,没受伤的678个,共计839个。因为说的很快,拿破仑很满意,就给他升官了。
这里面有一个点被我们现在的知识付费利用了,以后大家也可以利用一下
如果别人说得快,我们就倾向于以为别人是对的,这是潜意识层面的,根本不用经过意识层面的同意,也就是说,说什么内容咱们都以为他说的是对的。
所以,如果你想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觉得很可信,语速要快,要有“脱口而出”的感觉。
然后我来介绍一下知识付费的大杀器 ——
套路一:“倍速播放”
一开始我也以为“倍速播放”是为了用户节省时间的,但是常听倍速的用户有没有感觉——“他说的好有道理哦”。
也许在倍速播放设计出来之前,设计者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但是,这个设计出来以后却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大象”,在我们还没有启动“批判性思维”之前,就提前俘虏了我们的潜意识“大象”,就跟着课程一步一步顺着走下去。
按着罗胖的说法:用户的体验,这一次升级,就再也回不去了。
殊不知,回不去的,还有原本属于我们的“认知能力”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有“书上说的都是对的”的时期只有一个——高考以前。
步入社会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通吃一切”的套路或者工具去应对各种难题和挑战,因为现实中的延时反馈和负反馈效应,使得“付费知识”中给出的知识都不那么“好用”。
所以接下来,我们只好又回到付费知识中,寻找——
套路二:工具依赖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是有一个目的的,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借用了一种工具,结果到了最后,目的消失了,工具绑架了我们。
举个例子:有人抽烟是为了提神,有人抽烟是为了获得轻松,有人抽烟是因为别人也抽,然后,抽着抽着,抽烟本身成为了目的,为了什么而抽反而忘了。烟,绑架了我们,我们对烟形成了工具依赖。
再借用罗胖一句话:你抽烟是为了玩,它是要跟你玩么?
按照很多付费知识的宣传来讲,他就是带你来入个门,就是给你看看,就好像一辆车,带你去一个知识领域,到了那个地方你就该下车了。
但是:咱们的知识付费商人把这辆车,打造成了一辆花车,让你坐在上面就不想下来了。又把这辆车做成一辆观光车,让你游览完一个地方又匆匆忙忙的去游览下一个地方。
这个途中我们就忘了目的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是来提升技能的好不好?是来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好不好?我们一直趴在车上,赖着不下来,又如何达到我们的目的呢?实在是因为,我们被工具绑架了,我们觉得这个花车/观光车,太好玩了。
最好玩的就是一知半解的时候,后面的就不好玩了,当然你也知道,一知半解,哪能带来技能?哪能带来收益呢?
退一步说,就算我们真的学了知识,他讲的也对,还有一个大难关——
问题一:知道≠做到
有时候,我们走路的时候低头玩手机,也能“无意中”躲过太低的广告牌,跨过隐蔽的台阶,这当然不是什么神秘的“第六感”,而是在前一个观察中,你看到了,但是你没有察觉到。
这个“躲开障碍”的知识,进入了你的大脑,却没有进入你的理智。
实际上,大脑就像一个多元整体,欲望、恐惧、爱、经验、环境,都在决策的时候占有一席之地,理智,占有的位置很小,大约只有10%。
也就是说,在学到的那么多东西中,能发挥的效用也只有10%。
这就是为什么万维钢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你能想象一个没怎么赢球的球队,到比赛落后的时候,会有信心扳回来么?(没错,我说的就是中国足球)
而一个在逆风中坚信自己能赢的球队,必然是曾经已经赢过的球队(比如中国女排)。因为她们曾经touch过那种感觉,这才是那理智以外的90%的力量。
问题二:混乱
有很多知识,也许是许久用不上,我们听完了就忘了,但是,是那10%的理智忘了,在剩下的90%的里面,可不一定就忘了,也许就还在发挥作用,在你抉择的时候,合成100%的时候,可不一定是哪个部分来做抉择,如果你是自己专业的领域,等于是用你自己专业的10%理智,对90%的那些业余的“观光车”,胜率堪忧啊。
我给我的同事介绍过一些管理类的书籍,还有一些管理类的课,他看了以后,问了我一句话:看完这些书,怎么咱们公司的所有管理方式都对不上?我说我早有这种感觉了,明明听着他们的对,按着他们讲的逻辑,咱们公司早该黄摊了。直到有一天,有一个高手突然给我讲明白了,付费知识上面讲的“公司管理”,都是适合于充分竞争市场中的“公司管理”,而不适合于不充分竞争市场(也就是垄断)中的“公司管理”,因为两者的利润来源是不一样的。
突然秒懂!
可是之前是没有人来给我戳破这层窗户纸的,很多课程都是“全部适合”“包治百病”的。
问题三:阻碍
这个就纯是知识的诅咒了。
学的越多,越适合给别人打工。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我在一个化工公司做技术。
当时我们公司讨论上不上了一个环保项目,老板带了两个技术人员(包括我)和一起见了技术发明人,两个技术人员问了发明人好多问题,问的那个发明人都答不上来了,我们觉得这个技术根本就不成熟,数据也有造假,最后老板一把拦住了我们,让我们不要继续问了!
我很崩溃,您老板带我们来不就是让我们来把关的么?不让我们问了是什么意思?这个技术不成熟,上了以后岂不就掉坑里了?
果然,老板还是上了这个项目,也果然,我们理所当然的掉到坑里,也果然,这个产品有大缺陷!
但是(当然得有但是),因为有了这个项目,有了这个问题,有了这个坑,和我们合作的另外两个院校也加入了研发;也因为有了这个项目,就有了为这个项目上的设备,所以后续的研发,只要一出成果就可以量产;也因为有了这个项目,就有了已经沟通好的客户,只要一有产品,就可以进行工业试验。
结果,我们以行业第二名进入了那个环保的细分市场。赶上环保的政策红利,这个项目成为了我们至今为止最盈利的项目。
回头总结,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老板就是主动入坑,然后把同行人一块拉入坑内,把坑填平,因为他看到了方向!
越了解技术,越拘泥于技术,反而看不到方向。所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上面那一段其实有点吹我老板了,有很多老板其实也没看到方向,但就是因为他看不到坑,所以他才敢往前闯,如果提前看到了,反而驻足不前了。
解决:知行合一
我们以前以为,知和行之间有一条裂缝。现在看来这和行之间简直就是一道鸿沟。是从10%到100%的距离。就算是多元政体达成决议,只需要过半的票数,那也是10%到50%的距离。
也就是说你要花费比知识学习的时候多4-9倍的努力,才能转化为行。
好,这才是我想说的主题。
当然空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办法一:小成功
前面说了,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你要让你除了理智的剩下的90%,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经验。在下一次决策的时候,大脑这个多元整体才能跟着你的理智一起往成功的方向走,不然,另外三个巨头——欲望、恐惧、懒惰——就会拖着你往回走,并且通过你的理智合理化。
以跑步举例:
三巨头的传导,并且由理智合理化:“今天天气太冷,就不去跑步了吧?”“今天天气太热,就不去跑步了吧?”
正确的想法是:“我就起来热热身,如果觉得还挺舒服,我就继续跑”
然后每天坚持!
办法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如果纯靠理智是没有办法激起别人的共鸣的。这也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道理只能给人讲明白,用感情才能让别人行动。回到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只明白那个道理是没有办法让那90%跟着你一起行动的。
读书的时候,运用的是10%。行动的时候激发的是100%。所以我们说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理智去体会。难以言表的那一部分,才是最有用的。
顺便提一句,这也就是在过去和可预见的未来里,诺贝尔文学奖不会颁给推理小说的原因,因为只有理智的逻辑触及不到灵魂。
办法三:减少听课的时间
因为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更多的拿来听课就更少的用来行动。更何况有的知识听完了反而对你形成了阻碍。每天以一小时以内为宜。
而且建议你在规划时间表的时候,把听付费音频的这些时间划归到娱乐的时间里,对于自己专业的知识学习,才应该划分在工作的时间里。
办法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就是最字面的意思。身边的环境改变了,才能改变人的心理状态。从让身边的环境干净整洁做起。如果实在是太懒得整理了,就买一个特别珍贵(不好定义的话就按贵来处理也行)的工艺品或者摆件,把它摆在你的桌子上,你会感觉桌子上乱糟糟的,跟他实在是不搭。然后倒逼自己整理。
我跟你保证,一定有效果。不信你试试,成功了,记得回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