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人要感恩,
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被抱怨包围。
我们希望他人看到我们的好,
常常是这个好不被别人看到。
当我们把辛辛苦苦努力赚得的智慧奉献出来给予的时候,收获到的是践踏或者嗤之以鼻,或者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的时候,你也许再也不能假装着可以接纳。
你的底线被踩得生疼。
有底线就不是无条件地接纳。
抱怨在这里依然会发生。
人们总是说不知道事物的真相,知道了也许就不会抱怨了。
人们常说理解了苦难的意义,把困难转化成了积极的意义就会感恩了。
似乎这是一道证明题,用一切的努力去证明这个规律,时不时就犯规。
抱怨的人嫌给的不够多,感恩的人总觉得收获的太多。
抱怨是穷人,感恩是富人。
当心底的爱没有生发出来,或者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是欠他的。
当爱在流淌,处处都与人连接的时候,随时都有富足的力量。
抱怨的人有时候不缺关爱他的人,缺少的是领悟爱的能力。即使被爱包围也感受不到爱。
领悟不到,传递不出。
如何让抱怨者拥有感受爱的能力?
父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各自不同形式的爱,是不断的给予,孩子们不断的接受。就像填鸭式教学一样,那是你想给的,不是他们想要的。
孩子们是希望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能力需要实践。不需要父母代劳,但是需要父母陪伴。
能力越早发展起来越能与人很好的互动。
但是付出和接受的模式一旦形成就变成“应该的”反应模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抱怨模式自然出现。
另一种解释是创伤模式。小时候从心底的感受里失去了爱的连接。卡在某个阶段的内在小孩里了。什么时候愿意放开自己疗愈自己,寻找到那个爱连接上,自然可以表达爱了。
我在创伤治疗模式里哭的稀里哗啦,走着形式的感恩。抱怨依然在那里。
我更愿意相信是爱的能力被抑制了,属于潜能没有真正的开发。在幸福里不懂得珍惜幸福才是最大的问题。
抱怨到感恩的距离,有时候就是孩子到父母的距离。
古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个养是指的是自己亲自养才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如今的隔代教育里,延误的是子孙两代人。
爱的能力如何培养?
爱无言。
自己不体会,别人永远说不清。
给予不一定是爱,拿来不一定是爱。那也许是表达爱的方式。方式不等于爱。
爱真的需要精神上的感受。
我也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说明。
但是停止抱怨
看看抱怨的背后你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看清别人,而是看清自己的需求。例如你需要在某个点上让别人看到你,用你想的方式看到你。而仔细想想,当对方根本不会给,你的努力没有用的时候。再想想为什么希望这个人在这个点上看到你,这个人在这个点上就是不和你的要求。你除了抱怨还会做什么?也许想逃一直没有逃开的理由是什么?终于敢说出来逃开了的理由是什么?终于说出来了却突然觉得不那么纠结了的变化是什么?
真的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抱怨到感恩的距离就是孩子到父母的距离。
工作关系有时候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投射。
工作抱怨更多的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把这个无力用抱怨的方式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弱者管用的伎俩而已。我常常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深感自己的无能。以前大量的抱怨身边的一切人。现在基本知道当抱怨开始的时候就是深入学习的时候。自己可以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力量也就开始出现了。有能力付出也就有能力爱他人。
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启发他人把目光投向自己。
我也许是一个自我很好的反思者。但是如何培养人爱的能力。还真的不知道。
那就形成2018年新的学习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