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设计难免要接触手绘,尤其在这个新的时代,多元化人才才能匹配多元化社会,才能拥有更多机会与捷径,所以不会手绘的设计师仿佛不是根本意义上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师。
没学设计之前,我也从未画过一幅完整的画。
练过钢笔字、毛笔字、以及因为被老师罚抄课文的各种笔字,却没认真画过画,用过2B铅笔,只是涂答题卡,并未曾描绘过一幅美好画面或是一张俊朗的侧脸。
手绘伴随着UI设计同时开始,学习了透视关系三大面五大调子,从排线到结构到临摹,画了几节课,期初毫无头绪不知从何起笔,继而可以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画,我慢慢发现其中的乐趣并简单地喜欢上了画画。
不知是个儿高脚大手大,还是上学时被老师罚抄了太多课文,或是小小年纪扮人家父母签了太多“家长已阅”,我写字比较重。
没想到画画也是,线条也比身边的同学的重,而且特别喜欢描,越描越黑,越描越重。这就导致画错了擦的时候,怎么擦都擦不干净,画面脏乎乎,这对于一个洁癖又强迫的人,着实难受得很。
我问老师,他们怎么可以那么轻柔,各B铅笔字在素描纸上擦过,温柔的像熊猫妈妈抚摸自己的孩子。
老师说,跟写字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字迹,下笔的力度或许与内心的宽度有关吧。
没办法,即使我每次下笔的时候都小心小心,像其他同学那样温柔,可没画几笔,就逐渐回归属于我的力量。
索性不管了吧,就当是我的风格吧。
后来,学习及工作量的繁重导致画画的时间越来越少,很难再坚持“每日一画”。就在偶尔放假休息时候,或是内心复杂想了太多关于生活关于理想时候,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投入积极向上的状态,便翻开本,拾起笔,画一下。
每次画完,看来看去,总是不太喜欢铅笔画呈现出的只可远观不可近察的不完美,于是我翻出钢笔和墨水,蘸着,将所有线条一条一条描出来,描完再把所有铅笔印记擦去,擦干净后再次拿起,近看远看,高看底看,恩..还是这样好,就像拿到PS里将对比度、亮度、曲线、色阶等都处理了一遍一样。
应该就是这样,描着描着,我爱上了钢笔画,或者说比起素描,更喜欢钢笔画。
它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所画事物既能做精细入微,亦能高度概括。
就好像我自己,严肃认真是我,随性不着边际是我,一言不发是我,谈笑风声是我,矫揉造作是我,不容侵犯是我。
重点是画材相比铅笔素描,简单了太多,甚至是简陋。
想起每次素描后,橡皮擦擦出的,那些如同在澡堂子里从身子上搓下来的不同灰度的泥卷,纸面上、桌子上、地上、遍布四周,加上画画时接二连三拿出的各种工具,一片狼藉,头疼得不想收拾。
说,“莫名其妙爱上他/她”、“一秒钟就爱上他/她”,
其实把一个人换成一件事也是,不知为何不知何时便喜欢了,便成了兴趣。
但若是认认真真地去想一想,其实原因是有的。
波兰尼悖论表示,我们知道的,比我们可言说的多,人类拥有不可名状的情感与灵感,这种情感与灵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就好比我们喜欢一个偶像明显,问为什么喜欢,我们说他哪里好哪里好,所以喜欢。然而实际上是,我们遇见他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他,因为他是你喜欢的型,你便觉得他哪里都好,把那些好都加在他身上。
我不知道是否能说清为什么就喜欢钢笔画,但我想我内心是知道为什么的。
就像我选择转业学设计,我说不清原因,也说不服他人,然而内心还是做了这种选择。
生活中很多人都这样,当遇到一件事情需要慎重做出抉择时,我们会询问他人经验意见,也甚至利用机器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分析出科学的答案,可是最终,还是未跟从经验与科学,做了随心的选择。
以上的画都是临摹的,因为画龄很短,就几个月。
另外都拿到PS里处理了一下,因为手机很难拍好。
先剪裁、再调整下透视,将照片变成一张端正的图片,然后调节亮度、对比度、色阶、曲线,最后加了锐化。
还有今天刚发现的一个“滤镜”→“像素画”→“头版雕刻”【拍的时候有明显的亮暗区域,曲线怎么调发现还是不能将颜色调均匀,这个可以很好地将画面黄白的画纸背景调均匀。】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