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哪一年起,起码有十五六年了吧,每年元月1日或2日,朱永新老师的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毕业的,在读的)都会聚集在一起,向老师、向同门汇报过去一年的成绩和收获、未来一年的方向和打算。又忘了从哪一年起,好像有七八年了?这种汇报总结又被朱老师改为“新教育实验元旦论坛”,增加了两块内容,一块是由新教育研究院的同志作工作报告,介绍一年来新教育实验取得的成果,以及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一块是专请一至两位专家,围绕新教育“十大行动”,作专业报告。当然,无论是改前改后,无论是人少人多(门生队伍在不断壮大),也无论是朱老师在苏州任职还是在北京任职(已然10年),都少不了他最后作“导师点评”和“总结陈词”。
关于对新教育的理解,他简述了新教育从现代到当代,从西方到东方的渊源,并强调了实验的人文性、整体性、开拓性、公益性、行动性。他在解释新教育之“新”时,说,新教育也是一种传承,一种呼唤。“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这段话是十几年前媒体追问“新教育新在哪里”时,我作为新教育实验的亲历者的一个思考,后被朱老师采纳完善。妙就妙在李老师这次阐发的时候,用一张毕业大学生的旗袍照来进行形象说明:旗袍还是旗袍,但是它的款式,它的穿着,甚至它的价值都发生了变化……
李老师演讲的重头戏在于如数家珍地讲述新教育故事。他首先讲了敖双英的故事。敖双英是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镇中心小学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山村语文教师、班主任。随着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除了教学,她一直带着孩子们开展课外活动,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给他们讲道理,但费力不少,收效不大。2007年,她通过教育在线以个人身份参加新教育实验,当时记住了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她当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新教育,要用阅读来改变孩子!从此,她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读书、选书、买书之路。2007年之前,她所在镇上根本没有书店,每次进城,她的双肩包里都会背回大量书籍。与此同时,新教育研究中心、新父母研究所等机构先后捐赠给她各种图书,朱永新老师也向她捐赠童书数百册,再加上网友捐书、同行图书漂流,她和她学生的书越来越多……直到后来,她的班级竟拥有了优质童书3000多册、2000多种。六年中,班上孩子读书在1500册以上,其中敖老师和孩子们共读、精读了200多册绘本、30多本文字书,孩子们的生命与书籍中的知识和文化乃至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2010年,敖老师自费在自己任教的班级教室里安装了网络。网络通了,教室变成了无穷大。接下来她又开发课程,家乡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等等,都成为鲜活的素材。再后来,她沿着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路径,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心灵日记、写绘日记、画信日记、班级日报、班级微博、家校联系卡、给家人的信……敖老师“一个人的新教育实验”后来影响到了整个学校,乃至地区。截至2016年7月,新教育共有县级实验区120个,实验学校3000多所,网师学员1400多人,种子教师600多人,萤火虫义工400多人,实验区、校、个人遍布全国各地。
李老师除了讲敖双英的故事外,更多地讲述了他任校长(不久前到龄卸任)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四川成都武侯实验学校老师的故事。他说新教育实验更多地是给老师们带去了“唤醒”:要么你改变职业,要么改变你的职业状态。在新教育十大行动的指引下,原本连早读课都不愿意值守的老师积极主动地到校开展“晨诵”;50多岁的女教师找到校长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缔造完美教室”;将要提拔为校级干部的骨干教师托校长向教育局“说情”,不做行政专做实验教师……更多的教师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三专”道路上快速成长,学校把他们的成长故事汇编为《每个老师都是故事》,已出版三本。
期间,还有几位门生分别就科学教育、公民教育、诗歌教育、教师教育等作了交流发言。最后,朱永新老师作总结陈词和主旨演讲。他首先为李镇西老师“补台”,对新教育的年度工作用“十件大事”(附后)进行了总结,然后对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期许。我虽说前几年“游离”在新教育实验之外,这两年刚刚与冯建军教授、卢锋博士等一起接手“新生命教育”课程项目。但听了朱老师的演讲,还是非常感动,并深受鼓舞。比如,朱老师说,新教育是在为中国未来的教育探一条路子;新教育实验要做中国教育的开拓者、探索者。再比如,朱老师说,新教育年会主题,前年是生命教育,去年是习惯教育,今年是家庭教育,明年是科学教育,后年是公民教育,每一年的主报告,他都力争写成这个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每一年他都围绕年会主题读几十本书看几百篇文章。再比如,朱老师闻鸡起舞、笔耕不缀写下的几百万字的文集,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韩文、阿拉伯文、蒙古文,在多国流传……而他的稿费,绝大部分都捐给了新教育基金会,用于实验研究和事业发展。
写到这里,油然想起乔治·肖伯纳的一段话:“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是的,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就是理想,就是梦。在人类的长河中,有的箭枝纷落,折戟沉沙,只留下弓弦的震颤;有的银矢穿云破雾,将梦想化为现实,把瞬间铸成永恒。朱永新老师已然开弓,他挽雕弓如满月。他的身后,是一群弟子同道,弓箭在手。
附: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作者:朱永新
一、课程研发加速发展
历经16年深入探索,精心研发的《新教育晨诵》已出版发行14册。稿费100%捐赠新教育实验。上市一周热销35万册,入选《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百道网推荐好书等。
《生命教育》读本出版发行试用版。
新教育“每月一事”项目推出两部项目用书:《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操作手册》《36节电影课养成一生好习惯》。
二、学术研究深入探索
以习惯养成落实核心素养,推出新教育年度主报告《习惯养成第二天性》。
以“未来学校”为中心,深入探索未来教育的可能,发表《未来学校的十五种可能》《未来课堂》等文章。
三、年度会议圆满召开
7月,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六届研讨会在山东诸城隆重召开;
4月,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湖北随县召开;
11月,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温州翔宇中学召开;
9月,2016领读者大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
四、品牌培训日益成熟
全国各地新教育实验区、校,全年不间断举办各类新教育开发周,如海门、成都、焦作、日照、诸城、随县等,汇聚民间智慧,交流学习。
专业培训机构继续全面推进培训服务。新教育培训中心全年开展各类主题培训,共计近2万人次;新父母研究所开展以萤火虫之夏、全国种子教师研训营、新教育的一年级、新教育晨诵、理想课堂等品牌培训为首的各类公益培训约1307场。
五、阅读推广大步推进
新阅读研究所发表出版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国新父母基础阅读书目》,受到一致好评。其中,《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入选《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新阅读读书会、领读者培训、各类专题培训继续进行。
新父母研究所成立家校共读萤火虫工作站 56个,应《新京报》之邀举办寒假21天阅读行动,承接成都天府新区开展区内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阅读指导项目。
六、智慧结晶备受认可
全年统筹出版《新教育文库》各类图书23部。
坚持十六年行动研究,新教育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朱永新作品作品》(十六卷)由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这套立足本土、原创性很强的个人教育作品集,16卷共约500万字之巨,为教育类图书版权输出中首次。教育界、出版界人士对这套书给予高度评价。
七、家校共育取得突破
全国首部《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济南全国家校合作论坛上,交流的家校共育案例受到欢迎。
在“未来学校”国际论坛上,以未来父母、未来教师为题,对家校共育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国教育30人论坛2016年会”上,孙云晓代表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进行《新家庭教育宣言》。
八、榜样引领团队壮大
以各类评选,继续推动“底线+榜样”的引领方式。
面向新教育内部评选的新教育年度人物、完美教室、榜样教师、卓越课程、年度叙事、优秀种子教师、优秀萤火义工等奖项,如期评选,日益规范。
面向全社会评选的两大奖项: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和新父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2016中国新父母年度人物评选隆重举行;由新阅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童书榜”成功举行,隆重推介优秀儿童读物。
九、实验规模蓬勃发展
截至2016年7月统计,新教育目前共有县级实验区120个,实验学校3000多所,网师学员1400多人,种子教师600多人,萤火虫义工400多人,实验区、校、个人遍布全国各地。
十、社会各届持续支持
各大媒体广泛报道新教育实验。
如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专题刊发了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成果论文四篇;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十期节目,在黄金时间19:30连续播出新教育新父母活动;《时代教育家》杂志以《新教育,为中国教育探路》为题,对新教育实验做了150多个版面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以《一场教育实验生发的故事与思考》为题,在《新闻 深度》版整版报道了新教育实验发展的概况等等。
各类奖项对新教育实验的各方面工作给予肯定。如“萤火虫家校共读”项目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中国好教育——助力教育热心公益项目”奖;《教育 读写生活》杂志入选《中小学馆配期刊目录》教师类期刊20强;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2017年度优秀项目奖”;《新教育文库》所推出的图书在2016年获得各种图书奖项11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