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生》读后有感
故事梗概:
《叶生》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篇目,讲述了从前有一个穷书生叶生时运不好,每次考试都落榜,但所幸遇见知己丁乘鹤(丁知县)。丁公周济叶生学习,但最终在考试时却因文章与时运不相容而落榜。叶生自认为愧对丁公,日益消瘦整天痴痴呆呆,丁公多方安慰叶生,但不久后叶生却病倒在床。同时丁公因得罪上司而被免职,将要离去,却因好友人仍在,想要和他一同前去迟迟不愿离开。叶生知道这个消息后,过了几天病好后与他一起同行出发。之后叶生教导丁公的儿子丁再昌,并将自己一生中为科举所做的八股文教予他,考试时的题目没有一个疏漏,从而中了乡试,叶生自己的文章终借此得到赏识。后来丁再昌当了官,叶生也终于考取功名便衣锦还乡。回家后却发现自己原来早已逝去,魂魄散去……
1、《叶生》读后感一:蒲松龄的自叙——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
冯镇峦:“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蒲松龄一生致力于科举考试,71岁时才成为贡生。在文末“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也,闻者凝之,余深信焉。’”也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这个故事深深地共情与认可,而后面的评价也是字字泣血,动人至深,可见蒲松龄一生之辛酸。
叶生本来拥有不俗的才学,但却因时事原因终不得志。借所教弟子之笔,这些文章终得以重见天日,大放异彩。这也可以看出同样的文章在不同的时间下,世俗给予它的对待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好的文章按理来说不应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失去它本身的魅力。古今中外的名篇巨著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明珠,不应蒙尘。可因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无数的文章因此被埋没,无数的人才也因此不被重用。“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中第的文章,从哪个角度看待,都是完美无瑕的;落榜的文章,处处无用,满篇漏洞,一无是处。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然失去了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能力。像丁乘鹤这样的伯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书生文人只需也只能顺应时代,写出这个“时代”想听的声音,想看的文字,方能寻得出路。
而叶生回家之后,家中一贫如洗的生活也是蒲松龄自己的写照。叶生沉迷于科举,置妻儿于不顾。这种对科举的癫狂与热衷已成病态。《范进中举》同样也展露了当时的书生对于功名的痴狂,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皆体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人们的迫害。
“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这句话也体现出了蒲松龄自己略带悲观,听天由命的心态。但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挫折,感慨造化弄人的命运无常也是情理之中。钟情于鬼神,许亦是他逃离世俗的一种方式。“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这是文中丁再昌靠着叶生的文章考取功名后,叶生所说的话,这也可以看作是蒲松龄的看法。得逢知己,能够帮到恩人之子,文章受到世人认可这些就足以让他放下那一份狂热,淡然处世了。这或许也是他的一种自省,他也已然意识到穷尽一生追逐这些功名利禄是有多么的可悲可叹,呼唤着世人不要沉沦于这方苦海……
2、《叶生》读后感二:叶生——平行世界的蒲松龄
叶生和蒲松龄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如果这世上能发生光怪陆离的异事,有怪力乱神的伟力,蒲松龄或许也可以是叶生。
叶生从始至终都有知己丁公的陪伴,他们一路上不离不弃,互为彼此的慰藉。不仅是伯牙与子期,也是伯乐与千里马。无论在哪个年代,知音都是那样的难以寻觅,但他们都拥有了,这是何其有幸。“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马说》也在此刻得以印证“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天下有千千万万个叶生与蒲松龄,但只有屈指可数的丁乘鹤。那么此刻他们的相遇便是万中无一的奇迹。
丁公从一开始就在资助叶生,离职时也不忍离去,铭记约定,苦苦等待友人病好同行。他也是最欣赏懂得叶生的人,不断鼓励他,相信他终有成功的一天。这样的友情,也就不难怪叶生是如此的执着以及落榜时对友人的愧疚。死后的执念是那样的难以弥散,终于在蒲松龄笔下奇异诡谲的世界观中忘却了生死,魂魄留驻于天地间,凝而不散,得以“重生”。奇迹在人心愿的推动下感动了天地得以发生,人心在这一刻胜过了天地。
叶生是不幸的,他终究是病死了;他又是那样的幸运,以魂魄之躯又过活了如此多的光阴还有知己伴在身侧,功名也终究考取。而蒲松龄是那样的不幸,没有知己永伴身侧,追求一生的功名在迟暮之年才得取;但他又是幸运的,于他笔下诞生的无数妖魔鬼怪,魑魅魍魉皆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生灵,它们徜徉于他的精神世界,永生永世陪伴着他,自成一方天地,这个蒲松龄主宰的天地……
知己难觅,人死无法复生,家人与自己无法体面的生活……这些都是蒲松龄无法得到,也无法实现的。如果有了如果,世间美好与幸福常在,那么蒲松龄就是世界上另一个叶生,叶生就是另一个蒲松龄。他将自己尽数的遗憾通通化作了书中的美满。他的世界是一个没有遗憾的世界。
二、《聊斋志异》读后有感——《聊斋志异》为何动人?
(一)生死的转换
不少聊斋的篇目中都有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情节。例如《促织》《莲香》《叶生》等。这种超自然的伟力使人们心生向往。例如《莲香》中李女本是一个鬼魂后来附在死去的张燕儿身上死而复生,狐女莲香死后转世投胎重获新生。现实中人死后便是天人永隔,再也无法相见,只能抱憾终身。但在这里生与死只会是他们故事的波折,再也不会成为阻碍。经历重重磨难的人们,真情受到千锤百炼,更为真挚美好。
(二)离奇的人物与情节设定
例如《捉狐》《大鼠》《狼》等文章中,人与动物都极有灵性,个性鲜明。《捉狐》中孙翁抓住了那个形似猫的精怪,故意逗弄但却并不立刻处死,而当它鼓缩之间早已脱身,当真是趣味十足。《大鼠》所描写的猫抓老鼠的故事人性十足。按兵不动,消磨大鼠精力的猫仿佛会用兵法的武将,将莽夫一样的老鼠吞入腹中。
《金世成》《曹操冢》则是一些打趣轻松,却又像寓言故事一样让人读后能发出一些感慨的小短文。故事虽没那么的曲折而富有波澜,但却像是茶余饭后人们闲谈的谈资,不禁让人莞尔一笑。
妖魔鬼怪更是《聊斋志异》最大的标签之一,它们是否存在我们也无从考证,但这种像神话一样的梦幻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其中无数春花秋月,旖旎诡谲的故事正是无数人都想做的“白日梦”。无论何时何代,都会有人幻想着自己能拥有一段非同寻常独一无二的奇幻经历。而这本书就很好地满足了大家。书中的人物往往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平凡人,这样的平凡是数不胜数的。大家仿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与自己颇为相似的人,将自己代入其中,人生仿佛也有了另一种可能。其中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也可以在不经意间警醒世人,发人深省。这些世俗的故事定是颇受人民喜爱的,它们没有深奥而复杂的道理,传播于市井民间,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三)真情流露
蒲松龄自己一生的经历让他根植于百姓,始终没有脱离群众,他始终也只是一个市井中的普通人。这样他的故事也分外的朴实。无数文章最后的“异史氏曰”更是加入了无数自己的见解与感受,一字一句皆为真情实感。若是没有那份热爱,他又如何能在这数载春秋中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倾注于其中。用心写出来的东西加上他本身的文采可谓是如虎添翼。《聊斋志异》因此而璀璨。
最后的最后,推荐一下B站音乐企划忘川风华录及其歌曲《妄语人间》(这首歌是写蒲松龄,很好听呦~)。
2026届18班:邹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