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群·凌逍逸】/文
昨天发布了六月的总结,早上在和小伙伴评论互动时有了以下对话。
早上吃饭的时候,我一直在品味那句“我的起点低,要到你这样遥遥无期”。
这话总让我有几分熟悉的感觉,我想到了以前见到那些很厉害的人自己都会感叹,“哇,你好厉害,我现在这么弱,要和你一样还要好久啊”。
从这样的话里你能感觉到什么呢?
羡慕是一点,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没有一点“着急”的意味,即,“我很想尽快,甚至就是现在就能达到你这样”。
也许评论的书友未必有如此想法,但我仔细品味曾经我的经历时,我能感觉到我的着急。
类似的场景,其实还有很多。
【大学·专业】
刚进大学的时候,就遇见一些专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每每感叹,“哇,你好厉害啊”,可是这样几次后我感觉自己每一次内在的焦虑都会越来越重,后来我开始试着排解,慢慢想明白了一个逻辑——
别人现在专业能力优秀,那是因为别人接触得早,整体投入的时间明显比我多了很多,所以我可以羡慕,但根本不必着急,毕竟,每个人的成长不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
想通了这一点,开始更加关注自己投入的时间以及自己的进步,而不再总是盯着别人当下比我厉害很多,毕竟,这样只是徒增焦虑而已。
反而这样,我开始更加有底气做很多尝试。
【大学·社团】
我觉得我算是我们学校社团的一个特例,大一上学期就进入了只有大二大三社团负责人才能进的社团年度人物决赛,寒假一来就接手社团管理,比同级的同学分别早了一年和半年。
可能也因为这样,我特别想把社团做得很大很强,完全忽略了当下拥有的基础,每每总是盯着全校唯一的五星级社团,想着早日达成这一目标。
于是风风火火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做很多事,最后却大都是一地鸡毛。
当然,算有收获的是,过程中聚拢了自己的核心人员,在后来做事时帮了自己很多。
那几个月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关注的那些社团确实很厉害,可是他们的成立时间比我们早、背后拥有的资源支持比我们多,我想那么快地达到甚至超越不就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更多关注社团内社员的联系和彼此的成长,静下心来向内求,如此一来反而少了很多困惑,大家其乐融融,每次交流会也有收获,而在新一年评估中社团也从零到了三星级社团,离目标近了很多。
【家庭教育】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爸妈总喜欢把我们和他们比,“你看看人家,和你一样大就这么优秀……”
怎么说呢,一次两次还好,可是多了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了。
最重要的是,家长们都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吗?
种水稻可以一年收获两季,有的蔬菜可以几个月就收获,而有的树木结果实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
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树,不得几千年才结果吗?
所以,我们爸妈没有去考虑我们小孩儿到底算是什么类型的作物,自然也就不会考虑到每种作物的成熟期不同,如此盲目去要求“成长”,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揠苗助长”吗?
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直宣扬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一场长跑,需要那么多准备工作,匆匆上路真的好吗?
每种作物有它自有的成熟周期,而孩子的成长也如此,所以,家长那么着急,真的好吗?
成长,慢慢来,比较快。
【个人成长】
我有幸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同龄人,有还在学校就担任大型机构的地区负责人的,有毕业前就已经是知名机构的创始人的,还有在学校就能年入六位数,最后拿到资方千万级投资创业的……
要列的话还可以有很多。
这些人不显山不漏水,直到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一起做事交流时才发现“我的同龄人在做什么”。
最开始我也一如既往地感叹,“哇,你们怎么这么优秀,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们一样优秀”。
可是,真的还是那句话,别人之前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我现在就盘算着达到那个水平,有点不切实际的感觉。
于是我开始学会更多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提升自己上——
和那些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只有和自己比你才能感知到自己的成长,也才能踏实往前,最终也才有希望达到甚至超过那些同龄人。
【希望】
每个人的属性不同,成熟的周期不同,所以,成长这件事,真的不用太着急,只要你在做着正确的事,怕什么来不及呢?